当前大陆最火红、收视率破十的电视剧《蜗居》,倾诉市井小民的卑微心声,和对不公社会的吶喊;这些磨难,来自于对“蜗居”的渴望。
“蜗居”喻意是都市白领阶级宛如蜗牛居无定所,唯有蜷曲在蜗牛壳般的小租屋里,解决基本住的问题。拼命赚钱一圆“房事”,成了多数小老百姓“不可承受之重”。
《蜗居》一剧描述来自乡下、有复旦大学高学历的女主角郭海萍和丈夫,在租来的六、七坪的小房子过了五年。为了买房,夫妻省吃俭用,每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连每月三十三元人民币的交通费,也想尽办法省下来。
“什么为人民服务,是为先富起来的人服务吧!”为了找房,看尽建商脸色的海萍,充满对社会的愤怒,但又无可奈何。可是有了房子,不意味就此“幸福快乐”,而是痛苦的开始。
“每天一睁开眼,房贷六千、吃穿用住两千五、孩子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管理费三百四、煤气水电二百,我每天至少得进帐四百,这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最终拥有自己小窝的海萍,一语道尽不少都市人煎熬。
即便如此,一批批成家立业的年轻人,仍想尽办法买房。大陆一项吸引三十六万名网友投票的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
《蜗居》所以吸引人,是因剧中表现的“房奴”、“二奶”、“反腐”等当下大陆社会热门话题,引起观众共鸣。
尤其,在房价飙升年代,官员和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勾搭运作,让大陆观众看得又恨又爱,鲜活地刻画都市白领的生存状态。一片叫好声中,《蜗居》却因部分内容太过写实、台词过于辛辣,引起众多争议。
《蜗居》现象反映出,继历史剧后,社会问题剧成为大陆当红题材,诸如《嫁衣》、《房子》、《中国家庭》等电视剧,收视率都表现非凡。
此类戏剧,不仅呈现有血有肉普罗家庭生活,也深入到大陆社会各个层面,让观众不自觉发现,剧情和自身生活竟如此切合,不禁“心有戚戚焉”。
住北京比台北苦
年轻人要在北京“生存”,比在台北生活要苦。
月薪一万元人民币(约台币四万八千元),是一般北京老百姓“中薪阶级”;但对在外商公司服务五年、三十岁的小同,“这丁点儿”薪水,却被房贷啃掉一大块。
小同前年初结婚,靠双方父母赞助,在五环外回龙观,买了总价八十多万元的新房,贷款六十五万。当时,房价,一平米约七、八千元(一坪约十一万台币)。
“有产阶级”小同,生活被房贷压得苦不堪言。“我光月供房贷,就要四千元”,已育有一子的小同,扣掉柴米油盐支出、给父母的安亲费、老婆和宝宝的生活费,他每月生活费竟只剩一千元不到,比民工还惨。
出身山西的他,郁闷地说,在北京“生存”十年,仍是苦哈哈,有时想想不如回老家,有房有车,一个月三、五千元就够了。
麦兜族 奋斗代名词
《蜗居》引发网友关于房子与爱情的讨论。“麦兜族”成大陆时下流行语。
“麦兜族”是指没有显赫家境,辛苦地在城市为生计奔波的草根阶层。他们购房、买车的梦,都得经由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来实现。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但精神富有,乐观向上,锲而不舍,有人说,“麦兜族”是奋斗的代名词。
香港动画片里的麦兜,是只平凡的小猪;现实中也有与麦兜相似的一群人,出生于80年代后,他们在大城市挥汗打拼、默默奋斗。“麦兜族”与“富二代”截然不同,凡事须亲力亲为。
当北京中产得月入五万
《蜗居》的女主角海萍误以为有房就是中产阶级,因为美国就是如此,她的丈夫苏淳却吐槽,指中国人“消费向欧美看齐,收入向非洲看齐”。
在高房价的北京,“家庭月收入五万人民币(近二十五万台币),才叫中产阶级”,主管房地产业务的北京触动传媒副总经理朱克说。
他多年的观察,发现北京的财富结构呈现“哑铃状”。大陆各地财力雄厚者,多会在北京置产,增加了房市需求;同时,北京可开发地越来越少,导致北京房价上涨。
但“哑铃”下端状况又是如何?朱克表示,大学毕业初就业的月薪大约两千八至三千元;工作五、六年后,大约五千多元。这样的薪水,根本无力负担北京的高房价。
他举例,北京四环内的新房,每平米都上看四万元(每坪六十万台币);即便东二环的五年二手房,都还维持两万五(每坪三十七万元)的水平。“年轻人没长辈支持很难置产。”
正因北京的高房价,孕育出一批“轻移民”。众多薪水微薄的年轻人,被迫住到距离市中心十几、二十公里的郊区,甚至三十多公里外,每天上下班通勤得花两小时以上。
Chinese people are flocking to take part in China's biggest stir-fry - local slang for the new national sport of speculating in the stock market and real estate market - an investment frenzy triggered b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ccentricities in its unique communist-capitalist financial system. Now they are coming to overseas markets to test water... This blog collects the news reports and stories about this phenomenon and also encourages discussions about it.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09
联合早报:房价再涨,上海留不住人才?
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在《中国早点》栏目刊发《房事扰人才》一文,文中从个案谈起,从中国大城市的年轻人买不起房子的故事来探讨高房价的成因和可能解决方式。
文章摘录如下:
“我真的想留在上海,但我真的买不起房子。”
一个在金融业工作了几年,月入1万元(人民币,下同),却因为存不够首期贷款而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对媒体这样说。
对许多在上海寻求发展的人来说,收入跟不上房价甚至差距越来越大是普遍的问题。年轻人面临结婚筑巢的需要,努力存钱,但等到收入和存款增加了,房价却也涨了几轮,远远地把人抛在后头。首期还是可望而不可即。
上海房地产和中国其他大城市的一样,近几年来不断被各种因素炒上去。对许多市民来说,房价上涨的速度已经超过“不错的”收入所能承受的地步。
但另一方面,各种新落成的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价却不断创下新高,和许多社会一样,这既是让人看傻眼的数字,也是让更多受薪阶级看得心痛的消息。
政府和不少人都开始担心,房价一旦再涨上去,甚至会造成上海市留不住人才。
然而也有不少人相信,房价居高不下,已经是骑虎难下的局面。因为房价高涨,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各地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很大部分收入来源就是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例如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收入就达到242亿元,实现了全年指标的61.7%。而且单是靠五次“地王级”的拍卖土地交易,政府收入就又多了差不多相等的数目,也就是说,仅仅前三季,市政府在土地出让方面的收益就将近500亿元。
北京的情形也不遑多让,据报道,拍卖土地收益大概是640亿元。
而土地拍卖价高,卖出来的楼房可以想见对一般市民来说只有一种价钱,就是“长叹价”。
除了是大笔收入的诱因,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也不可能轻易放手,因为这还涉及越来越庞大的房地产商和连带的利益链,甚至整体经济发展,兹事体大。
其实,要治理这一现象是有办法的,只是没有被重视和认真运用,其中原因当然同样涉及政府和房地产商经济利益的考虑。例如针对中低收入户的经济适用房,这一政策在全国按不同地区的情况有不同标准,在沪上申请经济适用房的家庭人均财产要在7万以下、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2300元以下;五年内没有房产交易、人均住宅在15平方米以下;拥有上海户口七年,在申请地居住满五年。
这基本上是要保证本地居民住房的利益,用意良好,但是仔细看看,是不是有点太苛?而且,经济适用房似乎从来没有达到理论上应该达到的建设总量,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并没有认真在执行。
另一种协助更低收入户的政策是廉租房,用意是帮助真正的贫困户。但廉租房条件不佳,对收入越来越丰厚的白领阶级来说,恐怕是既没有资格也没有兴趣。
而为了留住外来人才,当局去年开始推出了另一种白领廉租公寓,只为外地人才提供,但目前只有两处楼盘,根本对日益增加的外地白领供不应求。
政策如果没有落实,落实期间如果不能灵活调整,那就是死的政策。如果像坊间批评的一样,是担心为民众安身家的房屋过多会导致市场失衡,为什么不从宏观上调控供给与需求?与其让民众在一次次失望与焦急中不断累积对政府的民怨,为什么不从经济利益中稍微抽离,设法平衡发展商、政府和民众的利益,从平衡利益的寻找过程中发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报道说,那个青年和女友真的决定离开上海了,回老家结婚,买一间大房子,当有钱人去。
文章摘录如下:
“我真的想留在上海,但我真的买不起房子。”
一个在金融业工作了几年,月入1万元(人民币,下同),却因为存不够首期贷款而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对媒体这样说。
对许多在上海寻求发展的人来说,收入跟不上房价甚至差距越来越大是普遍的问题。年轻人面临结婚筑巢的需要,努力存钱,但等到收入和存款增加了,房价却也涨了几轮,远远地把人抛在后头。首期还是可望而不可即。
上海房地产和中国其他大城市的一样,近几年来不断被各种因素炒上去。对许多市民来说,房价上涨的速度已经超过“不错的”收入所能承受的地步。
但另一方面,各种新落成的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价却不断创下新高,和许多社会一样,这既是让人看傻眼的数字,也是让更多受薪阶级看得心痛的消息。
政府和不少人都开始担心,房价一旦再涨上去,甚至会造成上海市留不住人才。
然而也有不少人相信,房价居高不下,已经是骑虎难下的局面。因为房价高涨,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各地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很大部分收入来源就是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例如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收入就达到242亿元,实现了全年指标的61.7%。而且单是靠五次“地王级”的拍卖土地交易,政府收入就又多了差不多相等的数目,也就是说,仅仅前三季,市政府在土地出让方面的收益就将近500亿元。
北京的情形也不遑多让,据报道,拍卖土地收益大概是640亿元。
而土地拍卖价高,卖出来的楼房可以想见对一般市民来说只有一种价钱,就是“长叹价”。
除了是大笔收入的诱因,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也不可能轻易放手,因为这还涉及越来越庞大的房地产商和连带的利益链,甚至整体经济发展,兹事体大。
其实,要治理这一现象是有办法的,只是没有被重视和认真运用,其中原因当然同样涉及政府和房地产商经济利益的考虑。例如针对中低收入户的经济适用房,这一政策在全国按不同地区的情况有不同标准,在沪上申请经济适用房的家庭人均财产要在7万以下、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2300元以下;五年内没有房产交易、人均住宅在15平方米以下;拥有上海户口七年,在申请地居住满五年。
这基本上是要保证本地居民住房的利益,用意良好,但是仔细看看,是不是有点太苛?而且,经济适用房似乎从来没有达到理论上应该达到的建设总量,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并没有认真在执行。
另一种协助更低收入户的政策是廉租房,用意是帮助真正的贫困户。但廉租房条件不佳,对收入越来越丰厚的白领阶级来说,恐怕是既没有资格也没有兴趣。
而为了留住外来人才,当局去年开始推出了另一种白领廉租公寓,只为外地人才提供,但目前只有两处楼盘,根本对日益增加的外地白领供不应求。
政策如果没有落实,落实期间如果不能灵活调整,那就是死的政策。如果像坊间批评的一样,是担心为民众安身家的房屋过多会导致市场失衡,为什么不从宏观上调控供给与需求?与其让民众在一次次失望与焦急中不断累积对政府的民怨,为什么不从经济利益中稍微抽离,设法平衡发展商、政府和民众的利益,从平衡利益的寻找过程中发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报道说,那个青年和女友真的决定离开上海了,回老家结婚,买一间大房子,当有钱人去。
Tuesday, November 24, 2009
联合早报:滚雪球的大北京大上海 生活品质让人困惑

踏足世界闻名的大上海,顿感一派嘈杂喧嚣
联合早报今天发表时事评论员马玲的文章说,从六环路的东头跑到六环路的西头去办事,车开出去就是七八十公里。目前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在380万辆左右,道路几乎条条拥堵,办事的时间大都消耗在路上,中国的首都已被称为中国的“首堵”。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个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前不久,我去上海一个传媒论坛,看了上海博览会建设现场,也去了邻近的江苏省看了小城市。对比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生活品质,我一时困惑了:更美好的生活到底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
踏足世界闻名的大上海,顿感一派嘈杂喧嚣,而步入江苏小城张家港,顷刻被一片安宁清爽包围。
城市化进程风起云涌
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京,感到大城市病日益明显:体态巨大肥胖,从六环路的东头跑到六环路的西头去办事,车开出去就是七八十公里。目前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在380万辆左右,道路几乎条条拥堵,办事的时间大都消耗在路上,中国的首都已被称为中国的“首堵”。专家认为,北京由于水资源短缺,人口上限为1800 万,但现在北京居民加上外来长住人口,已近1700万,且每年仍以高速度增加。每逢节假日的长休,大量外地观光客涌入北京,举目望去到处人山人海。
更有甚者,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近期发出惊人之语: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非常有可能形成北京、上海两大超级都市。他认为这两大超级都市的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30%,达到5亿人,大北京将达3亿人,大上海将达2亿人。为此,房价当然要上涨,与当前价格相比再翻一倍都有可能。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副口号是:“Our City, Your Joy”。在世博会之氛围环绕下,让我们回顾一番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步伐,并兼同探讨一下city和joy的问题。
据悉,2000年初始之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预告:世界将有两大事件会对于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带来深刻影响,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互联网已见证),二是中国兴起的城市化运动(正在形成见证)。由此可见,中国的城市化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6月15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8年末,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 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城市有: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天津。
中国房地产研究学者王涌彬指出,中国城镇人口将在2010年首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到2020年,城镇人口约达六成;到2030年城镇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七成。也就是说,如2030年中国人口仍然13亿的话,其中9亿多人住进了城镇。在此,且看两个典型例子。
广东省自报,城镇人口25年翻了三倍,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的市辖区人口均超过100万人,标志着改革开放后广东的百万人口城市由1个发展为4个。迄今广东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镇人口比重大都超过80%。
江苏省自报,2008年底全省城市化水平超过55%,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化目标。江苏可以用不超过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过渡。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还在轰轰烈烈地大规模演进。专家指出,根据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时,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才开始减缓,城镇化才会转为以城镇现代化为重点。如此说来,中国全部的城市化进程,到2020年才能基本告一段落。
宜居小城张家港
来到江苏的县级小城张家港,对中国风起云涌的造城运动,我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站在人工挖掘的0.7平方公里的暨阳湖堤岸,眺望着2002年市政府以国际招标方式聘来美国HILL景观公司中标设计的生态新城,你不得不惊叹:这个昔日的农村水乡,怎么能这么美,似乎比现在中国的任何城市都乾净、宜居。
街上看不到一丝废弃物,随着张家港市多年对吐痰、扔烟蒂的重罚,保护环境已成为市民的习惯,不仅地面整洁,天空也很乾净。当地人言,任何污染都是这个城市的公敌。
要知道,这个2008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极其年轻,1962年才从常熟和江阴两块地域中,各划出几个公社,草草建立起沙洲县。由于乡镇企业做得好,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迄今,这个面积只有998.48平方公里的小城,已经获得“国家第一批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市”、 “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9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据2007年末的统计,张家港市户籍总人口88万8000人,其中外来暂住人口竟然占60万人。2008年张家港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2.48亿元,第二产业为542.54亿元,第三产业为286.60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57万元,折合1.22万美元。
经济发展使得财力雄厚,财力雄厚又使梦想实现。2000年,张家港市政府决定,利用修建沿江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机会,开挖一个大人工湖——取名暨阳湖,以期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其后他们采取国际化招标,引进了美国景观公司的整体设计方案。其总体功能定位是: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利用生态技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成集休闲、娱乐、度假和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穿行于张家港,所见商业繁荣,交通便捷,一幢幢现代化的新型住宅比比皆是,被音乐喷泉、沙滩栈桥、假日广场、生态湿地等环绕,不难想象,这些通过绿化、水系、园林小品创造出来的自然环境,给居住其间的人们带来了何等惬意。
尤其是,她的整体布局高雅清丽,不落俗套,堪称颇具特点的优质城市。张家港的房价虽然也在不断上涨,但比起她周边的超大城市上海,价格就便宜多了,仅为那里的三分之一左右。
大北京和大上海的竞争
21世纪,有能力的国家以发展世界城市(World City)为战略选择,以期在全球化时代获取更大发展空间,全球化塑造和改变着城市的功能,且强有力地影响着城市化。中国在迅速走向世界大国,北京和上海当然更想在全球化中争得耀眼出位。为此,大北京、大上海,已是呼之欲出。
“大北京地区”是中国的首都圈,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另有河北省的唐山市、保定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地区、承德地区,面积 16.87万平方公里。这个概念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主持推出,其规划借鉴了大巴黎地区、大伦敦地区和纽约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整体性理论”,旨在统筹建设京津和冀北三地,试图通过合理布局,形成完善的城镇网络,疏散北京部分功能,协作发展沿海港口和工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京津都市带及区域整体发展。这个计划五年前即已公布,但一直未见行动。
今年,铁道部在应对金融危机展开宏观布网的大举措中,顺便把大北京地区的概念加以实施。其中,围绕北京打造的1小时交通圈,涵盖天津、保定、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城市,也就是曾经推出的大北京地区。此外,还将建设从北京到达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1小时至8小时交通圈,所有铁路工程预计2012年完工。
“大上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圈,地域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带的诸多中小城市。为此,上海周边江浙一带的各类城市都在积极“接轨上海”,一方面想分一杯经济之羮,另一方面想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地位骤升,上海更成为挑战东京和纽约、有望登上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角逐者。上海同样在建设以她为中心的1小时和2小时交通通勤圈,大上海地区的成型也是指日可待。
而在建立金融中心的问题上,北京和上海也存在竞争。北京作为首都,本已享受着天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仍然在争金融中心,北京市发改委对外发布的《意见》中,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北京的说法是: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多个级别,即全球范围的金融中心、洲际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特定范畴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则搬出党中央,说党中央对上海的希望和要求是,“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然而北京具有的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这“一行三会”的独特资源,上海是无法比的。
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虽然发展机会多,但对一般的打工者而言,要想在大城市安居颇为不易,不仅房价高,物价也高。随着城际交通的越来越便捷,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将会越来越被人青睐,比如像上海周边的张家港、常州、昆山这样的中小城,其比上海宜居。北京周边虽然还未出现张家港这样高水平的小城,但临近北京的河北诸多小城小镇像燕效、廊房、涿州、香河等地,已经成为北京许多打工族的落居地。
不难看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北京、上海这的大城市会出现滚雪球现象,使其越滚越大,真有可能大到数亿人在大北京、大上海周边围居,就是其他大中城市,也会与周边城镇一起出现滚雪球的效应,使得中国的十多亿人口日益居住集中。
至于水资源等关乎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北京已率先开始寻找对策。
上海世博把城市与生活作为主题,无疑对中国最具实际意义,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怎样把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愿世博会后人们能找到答案并付诸实施。
Monday, November 2, 2009
领馆小姐咔嚓一剪刀 剪断了海外华人哪根筋
北方憨哥
朋友老张半年前入了籍,这个月老母亲要过80大寿,上周第一次去办理中国签证,领馆工作人员告知他取件时要带原中国护照。当老张兴致勃勃去拿签证,不曾想领馆小姐咔嚓一剪刀,他的中国护照从此作废,中国国籍不再。老张为入籍犹豫多年,期间换过几次护照,旧护照同样被剪个角以示作废,可是这一次绝对不同,用老张的话说,这一剪刀下去,如同剪断了自己的一根筋,这根筋,连着中国的血脉,真不知道回去跟老母亲怎么交待。
老张告诉我一件事儿,他的一位堂兄,早年移民美国,若干年后入了籍,兴冲冲的回到中国,自打下了飞机,逢熟人就说“我是美国人了”,得到的全是赞美和羡慕,炫耀了一路回到家乡,兴奋的忘乎所以地见到了老父亲仍然炫耀:“爹,我是美国人了”,没成想,老父亲一拐杖打在身上,让他跪在祖宗的牌位下,训斥道:“孽障,我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男人,怎么会生出来你这个美国儿子?美国人的爹我当不了,你这辈子铁定是一个中国人。”
这位堂兄显然混淆了国籍和族裔之间法理与情理的关系。美国人AMERICAN与中国人CHINESE、美国公民AMIRICAN CITIZEN与中国公民CHINESE CITIZEN、居民RESIDENT等最简单的词汇,被我们个个诺贝尔级别的高智商给搞糊涂了。这么说吧,我们俗称日本人为东洋人,欧美人为西洋人,统称洋人,如果你加入了美国籍,你这样跟国人说:我是洋人我是洋妞,国人必然贻笑大方。尽管你通关和住店必须按外国人对待,是从法理层面上认定你是外国公民,而公民是一个人在一个国家的身份。中国人的称谓,更注重情理和血缘的层面,代表着民族的属性,即便在美国也有种族之分,不然反什么种族歧视。国籍是可以改变的,族裔是很难跟着转移的;干亲是可以认的,血亲却是无法更改的,不管你认与否。
长期以来,入不入外国籍,一直是困扰许多海外华人的一个大问题。有个别人对此颇有微辞,总是把出国回国入籍不入籍和政治问题和忠诚问题和爱国问题挂钩,我不敢苟同。对大多数海外华人而言,出国和入籍,主要是个人的考虑:为了生活,我们四处漂波,命运在苦乐中交错,有几个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派驻国外的,或者是为了效忠美国和西方世界到国外来的?如同农民进城打工,只是个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更广阔的出路,无论能不能实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九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这个霸王条款,值得商榷。看到过报道,外交部官员回答海外华人的提问时答复,新中国成立时是允许双重国籍的,那个时候西方的华侨还不多,该条款是当年考虑到东南亚华侨而制定的。如今移民欧美的国人增加,加之西方许多国家允许双重国籍,同时中国国情和东南亚的华侨地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允许双重国籍的呼声不断升高。
就我个人的观感,海外华人加入外国籍,同时希望保留中国籍,主要是从工作和生活便利出发的,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一定的情感,尤其是对中国出生的第一代移民而言,他们内心有很深的中国根的情结;加之西方许多国家依据出生地法则,移民入籍并非永久的保障;此外,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护照到许多国家可免签证,工作生活旅游好处多多,是很大的诱惑;还有,入了籍不用考虑绿卡居住时间的限定等等,有些人入籍也是无奈的选择。
有人指责入外国籍又想保留中国籍,批评这些海外华人试图脚踩两只船,两头便宜都想占,并拿入籍宣誓来说事儿,甚至质疑这些海外华人的忠诚度和个人品德,我看是上纲上线了。宣誓加入美国籍,美国法律并没有要求你放弃中国籍,入籍华人自己的愿望也未必都想放弃中国籍,要和中国恩断情绝。许多的美国人都是双重国籍,又怎么样?难道这些美国人都有忠诚度的问题和个人道德品质问题?怎么中国人希望保留中国籍就有问题了?
有的人或许很高尚,入了美国籍,对中国籍不屑一顾,那么我想请这些高尚的朋友重温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四章住宿登记的几个条款:
“第二十九条 外国人在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学校等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机关、团体及其他中国机构内住宿,应当出示有效护照或者居留证件,并填写临时住宿登记表。在非开放地区住宿还要出示旅行证。
第三十条 外国人在中国居民家中住宿,在城镇的,须于抵达后24小时内,由留宿人或者本人持住宿人的护照、证件和留宿人的户口薄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填写临时住宿登记表;在农村的,须于72小时内向当地派出所或者户籍办公室申报。
第三十一条 外国人在中国的外国机构内或者在中国的外国人家中住宿,须于住宿人抵达后24小时内,由留宿机构、留宿人或者本人持住宿人的护照或者居留证件,向当地公安机关申报,并填写临时住宿登记表。”
中国人入外国籍后回中国即便是回自己的家,需要签证的麻烦和其他更多的限制条款咱就不说了,单单就上述几条,你回中国的时候都遵守了吗?都照办了吗?如果你没有遵守,没有照办,那你就不要在这里唱高调了。你已经是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美国人”了,总在批评中国是一个没有民主没有法制的国家,那么请问你旅行中国怎么就不遵纪守法呢?中国的一些不民主和有法不依,就是被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美国人”带坏的,呵呵。
记得南非领馆早就有告示要求新入籍的华裔访客第一次申请中国入境签证时,提交所持有的中国护照,剪个角作废。洛杉矶、纽约、温哥华领馆我都去过,不曾看到签证须知上有这项规定,据说是去年奥运会前后,非法持中国护照入境持外国护照离境被处以罚款责令注销户口以及持中国证件进入香港持外国护照离开香港被诉诸法律现象增加,给口岸管理和旅行者都带来了不少麻烦,相关部门才给各领馆下达通知,加强这一措施,而各地宽严不一。
我很理解朋友老张的心情,他说的话,或许并不算夸张,这一剪刀真的非同寻常。虽然我不曾考虑过入籍问题,但就个人的观点,我是赞同双重国籍的,至少应该给那些中国出生的中国人一个选择:你是中国出生,你加入了外国籍,如果你申请保留中国籍,中国政府应当允许,这无论从情感上和法理上,都是说得过去的。至于第二代,在外国出生的孩子们,他们出生和成长的环境不同,也未必都有那么多的考虑了。
有时候略感一丝悲哀,中国大陆出来的人,颇有爹不疼娘不爱亲戚朋友不待见的感觉。虽然都是中国人在海外,港澳同胞可以双重国籍还有返乡证;台湾同胞可以双重国籍还有台胞证,行走世界如走平地,怎么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就不能?西方国家美其名曰最关注中国大陆平民的人权,可是偏偏对中国大陆平民实行最严格的签证政策。中国大陆平民好不容易拿到了外国护照不必犯难了,可是中国护照又废掉了,回家也要办签证了,给个侨胞证免签也行啊!唉,做人难,做中国人更难,做海外的中国人更是难上加难,怎么那么多不顺心呢。
什么事情都有利有弊,不知中国担心什么?当今的执政者坚定不移地信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就是世界大同,怎么在这一点上连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觉悟都没有呢?著名的移民国家加拿大,3000多万人口,而常年居住在外国的加拿大公民达到280 万,被戏称为加拿大的“海外省”,据说这里面香港人就占去了5万。现在有几千万华人居住在世界各地,如果中国大陆政府承认双重国籍或者对国人依据出生地法则承认双重国籍,中国不就多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外务省”了吗,哈,比较起来“大家拿”,也不算是负担太重。
朋友老张半年前入了籍,这个月老母亲要过80大寿,上周第一次去办理中国签证,领馆工作人员告知他取件时要带原中国护照。当老张兴致勃勃去拿签证,不曾想领馆小姐咔嚓一剪刀,他的中国护照从此作废,中国国籍不再。老张为入籍犹豫多年,期间换过几次护照,旧护照同样被剪个角以示作废,可是这一次绝对不同,用老张的话说,这一剪刀下去,如同剪断了自己的一根筋,这根筋,连着中国的血脉,真不知道回去跟老母亲怎么交待。
老张告诉我一件事儿,他的一位堂兄,早年移民美国,若干年后入了籍,兴冲冲的回到中国,自打下了飞机,逢熟人就说“我是美国人了”,得到的全是赞美和羡慕,炫耀了一路回到家乡,兴奋的忘乎所以地见到了老父亲仍然炫耀:“爹,我是美国人了”,没成想,老父亲一拐杖打在身上,让他跪在祖宗的牌位下,训斥道:“孽障,我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男人,怎么会生出来你这个美国儿子?美国人的爹我当不了,你这辈子铁定是一个中国人。”
这位堂兄显然混淆了国籍和族裔之间法理与情理的关系。美国人AMERICAN与中国人CHINESE、美国公民AMIRICAN CITIZEN与中国公民CHINESE CITIZEN、居民RESIDENT等最简单的词汇,被我们个个诺贝尔级别的高智商给搞糊涂了。这么说吧,我们俗称日本人为东洋人,欧美人为西洋人,统称洋人,如果你加入了美国籍,你这样跟国人说:我是洋人我是洋妞,国人必然贻笑大方。尽管你通关和住店必须按外国人对待,是从法理层面上认定你是外国公民,而公民是一个人在一个国家的身份。中国人的称谓,更注重情理和血缘的层面,代表着民族的属性,即便在美国也有种族之分,不然反什么种族歧视。国籍是可以改变的,族裔是很难跟着转移的;干亲是可以认的,血亲却是无法更改的,不管你认与否。
长期以来,入不入外国籍,一直是困扰许多海外华人的一个大问题。有个别人对此颇有微辞,总是把出国回国入籍不入籍和政治问题和忠诚问题和爱国问题挂钩,我不敢苟同。对大多数海外华人而言,出国和入籍,主要是个人的考虑:为了生活,我们四处漂波,命运在苦乐中交错,有几个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派驻国外的,或者是为了效忠美国和西方世界到国外来的?如同农民进城打工,只是个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更广阔的出路,无论能不能实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九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这个霸王条款,值得商榷。看到过报道,外交部官员回答海外华人的提问时答复,新中国成立时是允许双重国籍的,那个时候西方的华侨还不多,该条款是当年考虑到东南亚华侨而制定的。如今移民欧美的国人增加,加之西方许多国家允许双重国籍,同时中国国情和东南亚的华侨地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允许双重国籍的呼声不断升高。
就我个人的观感,海外华人加入外国籍,同时希望保留中国籍,主要是从工作和生活便利出发的,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一定的情感,尤其是对中国出生的第一代移民而言,他们内心有很深的中国根的情结;加之西方许多国家依据出生地法则,移民入籍并非永久的保障;此外,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护照到许多国家可免签证,工作生活旅游好处多多,是很大的诱惑;还有,入了籍不用考虑绿卡居住时间的限定等等,有些人入籍也是无奈的选择。
有人指责入外国籍又想保留中国籍,批评这些海外华人试图脚踩两只船,两头便宜都想占,并拿入籍宣誓来说事儿,甚至质疑这些海外华人的忠诚度和个人品德,我看是上纲上线了。宣誓加入美国籍,美国法律并没有要求你放弃中国籍,入籍华人自己的愿望也未必都想放弃中国籍,要和中国恩断情绝。许多的美国人都是双重国籍,又怎么样?难道这些美国人都有忠诚度的问题和个人道德品质问题?怎么中国人希望保留中国籍就有问题了?
有的人或许很高尚,入了美国籍,对中国籍不屑一顾,那么我想请这些高尚的朋友重温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四章住宿登记的几个条款:
“第二十九条 外国人在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学校等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机关、团体及其他中国机构内住宿,应当出示有效护照或者居留证件,并填写临时住宿登记表。在非开放地区住宿还要出示旅行证。
第三十条 外国人在中国居民家中住宿,在城镇的,须于抵达后24小时内,由留宿人或者本人持住宿人的护照、证件和留宿人的户口薄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填写临时住宿登记表;在农村的,须于72小时内向当地派出所或者户籍办公室申报。
第三十一条 外国人在中国的外国机构内或者在中国的外国人家中住宿,须于住宿人抵达后24小时内,由留宿机构、留宿人或者本人持住宿人的护照或者居留证件,向当地公安机关申报,并填写临时住宿登记表。”
中国人入外国籍后回中国即便是回自己的家,需要签证的麻烦和其他更多的限制条款咱就不说了,单单就上述几条,你回中国的时候都遵守了吗?都照办了吗?如果你没有遵守,没有照办,那你就不要在这里唱高调了。你已经是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美国人”了,总在批评中国是一个没有民主没有法制的国家,那么请问你旅行中国怎么就不遵纪守法呢?中国的一些不民主和有法不依,就是被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美国人”带坏的,呵呵。
记得南非领馆早就有告示要求新入籍的华裔访客第一次申请中国入境签证时,提交所持有的中国护照,剪个角作废。洛杉矶、纽约、温哥华领馆我都去过,不曾看到签证须知上有这项规定,据说是去年奥运会前后,非法持中国护照入境持外国护照离境被处以罚款责令注销户口以及持中国证件进入香港持外国护照离开香港被诉诸法律现象增加,给口岸管理和旅行者都带来了不少麻烦,相关部门才给各领馆下达通知,加强这一措施,而各地宽严不一。
我很理解朋友老张的心情,他说的话,或许并不算夸张,这一剪刀真的非同寻常。虽然我不曾考虑过入籍问题,但就个人的观点,我是赞同双重国籍的,至少应该给那些中国出生的中国人一个选择:你是中国出生,你加入了外国籍,如果你申请保留中国籍,中国政府应当允许,这无论从情感上和法理上,都是说得过去的。至于第二代,在外国出生的孩子们,他们出生和成长的环境不同,也未必都有那么多的考虑了。
有时候略感一丝悲哀,中国大陆出来的人,颇有爹不疼娘不爱亲戚朋友不待见的感觉。虽然都是中国人在海外,港澳同胞可以双重国籍还有返乡证;台湾同胞可以双重国籍还有台胞证,行走世界如走平地,怎么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就不能?西方国家美其名曰最关注中国大陆平民的人权,可是偏偏对中国大陆平民实行最严格的签证政策。中国大陆平民好不容易拿到了外国护照不必犯难了,可是中国护照又废掉了,回家也要办签证了,给个侨胞证免签也行啊!唉,做人难,做中国人更难,做海外的中国人更是难上加难,怎么那么多不顺心呢。
什么事情都有利有弊,不知中国担心什么?当今的执政者坚定不移地信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就是世界大同,怎么在这一点上连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觉悟都没有呢?著名的移民国家加拿大,3000多万人口,而常年居住在外国的加拿大公民达到280 万,被戏称为加拿大的“海外省”,据说这里面香港人就占去了5万。现在有几千万华人居住在世界各地,如果中国大陆政府承认双重国籍或者对国人依据出生地法则承认双重国籍,中国不就多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外务省”了吗,哈,比较起来“大家拿”,也不算是负担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