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1, 2010

华尔街已从全球“逃顶”过半

大家先看看以下新闻:
1、北京时间10月14日早间消息,爱荷华州总检察官汤姆-米勒(Tom Miller)周三称,美国50个州的总检察官启动了一项针对住房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联合调查,称其将寻求马上叫停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中任何不当的业务活动。
2、美国国会TARP监督小组还特别提到投资人要求美国银行回购470亿美元房贷并且吸收部分损失的案例。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布赖恩·莫伊尼汉 表示,解决这场纷争过程如同一场战役,至少还会延续好几个季度。因质疑美国银行未确实登载贷款人所得和房价等资料,导致后来包装成债券的房贷资产出现瑕 疵,投资者要求该银行买回近130亿美元问题贷款。
3、新华网华盛顿11月17日电 (记者刘丽娜 蒋旭峰)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7日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在金融危机最严峻时期接受“压力测试”的19家大银行,在明年初之前再次接受测试。这是美联储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监管措施的一部分

上面的新闻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通过全国同时调查美国金融房屋止赎和接受压力测试问题。   从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美国金融资金紧张:
1、阻止美国的银行出售止赎房源变现,断绝美国的银行出售房屋的现金来源;
2、故意夸大美国的银行的止赎问题,诱导投资者逼迫美国的银行回购房贷相关债券,造成美国的银行大量的现金需求;
3、逼迫美国的银行为了即将到来的压力测试提前预备大量现金
上面的结果必定会造成,美国的银行对现金需求突然大幅增加。逼迫美国的银行从世界各地大量撤出。
为了掩护华尔街大量资金从全世界撤退,美国和国际资本采取了以下方法:
1、美国政府不顾一切的推出美国的量化宽松;
2、美国政府用汇率问题施压人民币;
3、国际资本不断唱多兴新国家,同时唱衰美国经济;
4、高盛在10月份大肆夸张的吹嘘美国的量化宽松规模最高到3万亿美元;
5、索罗斯在10月大张旗鼓的进驻香港,还放言说什么赌人民币升值;
所以,大家最近看到这样的一系列奇怪的现象:
1、美国推出量化宽松后,美元指数不跌反升;
2、欧元危机突然严重;
3、日元在没有政府干预下,突然升值压力消失,日元对美元不断贬值;
4、在美国实行量化宽松和国际资本的不断唱多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却意外大跌;
5、高盛和摩根等外国金融机构在不断唱多中国股市的同时,却大力做空中国股市;
6、前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学家还在热议的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最近2个多月突然烟消云散;
上面的现象看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实际很合理。这是华尔街大撤退造成的结果。
华尔街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撤退?
1、华尔街知道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将马上到来。世界经济现在已经进退两难,如果继续刺激各国政府债务增加,债务危机随时可能爆发。但是,如果停止经济刺激,很多国家经济立即大滑坡,甚至很多国家的泡沫会马上崩溃。
2、欧元债务问题一旦暴露,世界悲观情绪将不断升温。
3、很多国家对美元流入已经高度重视,并出台严厉政策打压资产泡沫。
4、部分国家资产泡沫已经相当严重,在政府的压制下,崩溃随时可能出现。华尔街当然也不敢立于危墙之下;
所以,他们必须在这个时候开始全面撤退。否者一旦经济问题暴露出来,所有的资金都恐慌性往美国逃跑,华尔街岂不是也落得和散户一样悲惨下场吗?
美国政府这时候通过房屋止赎和银行压力测试,逼迫华尔街的资金高位从世界各地逃顶。当然,也是给华尔街撤资找到最好的借口。
2008年雷曼倒闭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也是给华尔街找到了最好的借口,从世界各国高位逃顶。2005年,大量美国金融机构到中国银行进行战略 投资。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逼迫美国金融机构从世界各国撤离,并且得到世界各国的同情。有些国家甚至动用主权基金注资银行接盘,让华尔街大量资金从银行 获利超过100%。而且,雷曼倒闭的时间正好和外资投资中国银行的解禁时间相近,让这些美国金融战略投资者一解禁就找到最好的理由逃跑。可见美国金融机构 当年计划是多么的完美。今天这一幕又将重演。
看过我以前文章的人应该知道,当今年5--6月大量热钱流出中国的时候。我大胆推断华尔街在全世界抄底。后来证明了我的推断:5--6月国际资 本大肆唱空中国房地产,热钱大量恐慌流出中国,吓得万科股票被中国公募基金大肆抛售,并引起万科股票大幅下跌,高盛和摩根却在5--6月购买20多亿万科 的股票。可见国际资本在5--6月流入中国抄底,是在大量热钱流出的掩护下神秘进行的。
6月--10月中国股市上涨已经达到30%,美国利用量化宽松政策诱导热钱流入中国,在10月热钱大量蜂拥进入中国的时候。正是国际资本大量做空港股和A股,并获利大量流出的时候。
我在11月初分析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时候,一再提醒国际资本在逃顶。现在看来是正确的。而且华尔街现在已经逃顶过大半了,因为国际资本既然敢通知手下客户抛售,说明国际资本已经胜利大逃亡了。但是他们会留下大量的空单和最后打压市场的一点筹码。
很多人张口就说别人是阴谋论,是因为阴谋是很高深和隐蔽的计谋。当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美国逼迫美国金融机构的资金回流,而且用各种方式掩护美 国银行的资金回流。美国政府诱导热钱流入这些国家,就是为了掩护华尔街资金能高位逃顶。美国高明的地方是,提前为这些计划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虽然能看 出其中的阴谋,可惜也只能望天长叹。
美国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准备了足够的干粮和冬衣,我们呢?难道真的还在幻想春天马上到来吗?
悲剧已经注定无法改变。希望能输的好看一些。期望我们有迎来希望的一天。这也是我取网名 海啸后的希望 的原因:海啸是因为我知道一场大劫难无法避免,希望是我期望我们有机会重新真正崛起;

在华外企寒冬来临!借鸡取蛋的时代即将终结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下月起在华外企将被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
外资你们不懂中国的国情吧,早应想到了啦,连对P民都是出尔反尔啦,先是奖励你买车,然后在大大的加税,先是帮助你进城然后再强你的地。没有信 用的人总是让别人适应自己,当初不是你们借人家鸡来下蛋吗?怎么说变就自己变主意了?什么人格?“逆差、顺差”是你买卖没做好,怎么怪上游戏规则了?不是 先有规则后做买卖吗?看似回归正轨的做法,希望不要是重新锁国的前兆,毕竟这个国家除了和权力挂钩的超大国企以外,也没什么可以撼动经济走向的民企了。

外企得到的是企业应该得到的待遇,国内企业得到的是低于国民待遇。正确的做法不是对外企加税,而是应该对国内企业减去这些附加税。这样大家就一样了。享 受超国民待遇的还有国家的垄断性企业,比如电力,石油,煤炭等企业,他们工人的工资是普通工人的几倍,变着法的想着怎么发钱,发福利,这就是为什么削尖脑 袋也要进这些企业的原因。外资起码比中资遵纪守法,中资很多私企偷税漏税、道德败坏、无法无天、欺压打工者等行为屡见不鲜。   其实外企在中国的经营环境并不是很乐观的,就拿财务来说,中企可以肆无忌惮的偷税漏税,外企敢吗?税务机关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紧盯外企在华资金 外流。这就是为什么外企福利健全的原因,不健全真被查的。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们怎么对待我们的中企的呢?有多少中资公司福利健全的?有几个不靠偷税漏税 的?你们在百度打上“日本女优”搜索结果一大堆,你在谷歌上再搜下看看,一条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并不是声称的那样公平对待中资和外企的。外企超国 民待遇?呵呵,那只是当年的一个骗局。
真不知道是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还是国有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老外的企业招聘人员后都不敢开除,政府罚款罚的狠啊!而且各种保险福利都有保障。再看看中国的国有企业,说开你就开除你,什么理由都不好使,各种福利保险把人分好多档次不说还经常不给办。
其实,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是央企,其每年乱七八糟的补贴:技改补贴、创新补贴等等可比教育附加税、城建税多多了!况且,亏损了还有百姓买单,因 此,破坏市场价格体系的就是国企,因为,他们不要利润不怕亏,只要有产值就有资金流,流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把钱装到领导腰包的机会!我们的国企要转变成新加 坡那样的国企,仅仅是公平的投资人关系,国企能干的行业谁都可以干,社会就好了,当然,现在国企都成了托拉斯了,民企已经拼不过它了,要抗衡只有外企了!
杀鸡取蛋。鸡早已被杀过了,蛋也取出来了,只是不知道这只蛋还能孵化吗?说句实话,我们仍然在技术上不占优势,更多的技术核心仍在欧美国家。对于生产型企业,我们不妨一视同仁,但对于科技型企业和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我们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才是。

Wednesday, November 3, 2010

IPod Nation's Revaluation Is No Panacea for U.S.: Yukon Huang

, On Tuesday November 2, 2010, 4:00 pm EDT

In a politically charged atmosphere, the odds are increasing that China will be compelled to revalue its currency by 5 percent in the coming months and perhaps 20 percent over the coming two or three years.
Arguments over China’s exchange-rate policy, though, largely focus on the wrong thing. Instead of fixating on the total trade figures, the regional supply chain -- where sophisticated components of assembled goods are actually made -- needs to be better understood. With a closer look at the overall picture in East Asia, it’s clear that even major currency adjustments won’t necessarily reduce global trade tensions and an appreciation of China’s currency may not benefit the West.
On one side of the debate, China critics say a major yuan appreciation would reduce an unsustainable U.S.-China trade imbalance. China defenders say a large adjustment by itself wouldn’t help as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would shift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not the U.S. It will also increase American import prices or even make the U.S. trade gap worse.
By focusing on the aggregate quantity of trade, these arguments miss the unique role played by the so-called processing trade: components produced among several East Asian countries, but assembled and exported from China to the West.
Trade Split
The share of China’s exports from processing trade surged from about 25 percent in the mid-1980s to 55 percent in the mid- 1990s. Two-thirds of China’s imports for processing come from East Asia and only 5 percent each from the U.S. and Europe. But there’s an even split in the export of final goods from China -- as much as 45 percent go to East Asia and the same percentage to the U.S. and Europe.
This means that China’s trade surplus is essentially its surplus in processing trade -- significant deficits with the rest of East Asia are offset by larger surpluse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notably the U.S. The rest of China’s ordinary trade is typically in deficit.
And China so far provides only about 20 percent of the total value of its process-related exports with the other 80 percent being foreign. In sum, the U.S.’s large bilateral deficits aren’t really with China, but with East Asia. With this in mind, a major appreciation of the yuan alone won’t do much to resolve U.S. trade imbalances. An East Asia-wide appreciation and multilateral, rather than bilateral, solutions are needed.
High-End Shift
Moving one level deeper, assume that East Asian exchange rates, including China’s, appreciate in tandem. The end result would probably be a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and regional sources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which is recorded as Chinese exports, but are actually regional exports. It would also affect China’s non-processing related exports. But whether it would resolve the problem of global imbalances is more complicated.
As the trade shifts in response to new exchange rates, it will intensify the pressure on China to reshape the composition of its exports and focus more on the high end of the technology spectrum. This poses the greatest competitive threat to firms based in the U.S. or Europe.
Some studies suggest China is unusual in its ability to export at both the low and high ends of technology, even though the country’s per-capita income is less than a 10th of those in richer developed countries. Processing trade accounts for 90 percent of China’s high-tech exports and only 30 percent to 50 percent of the rest. The bulk of the high-tech components are produced outside China. An oft-cited example is the $150 iPod that is exported from China to the U.S. -- but the value added originating in China is less than $5.
Migration of Production
Depending on the product, a significant revaluation of the yuan in isolation will have varying consequences. While China’s resource-based exports won’t be affected much by a yuan appreciation, the production of labor-intensive exports will migrate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 but not to the West -- and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on high-tech goods enjoyed by regional rivals, such as South Korea and Japan, will be strengthened in the short term.
If the yuan is revalued as part of a regional appreciation, China is likely to react in two ways.
First, there will be a stronger incentive to produce processing-related components domestically. China is already improving internal-transport links so that cheaper interior provinces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relative to production centers located abroad.
Technology Grab
Second, like the other East Asian success stories -- notably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 China will be compelled to quickly transition to the higher end of the technology scale. China is already using incentives to this effect as evidenced in the U.S. government’s recent complaints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bout Chinese initiatives to capture the renewable-energy market.
Even with major currency adjustments, global trade tensions will continue -- but it won’t be the same. East Asian countries that benefit today may be squeezed by lower-cost firms in China’s interior for low-technology goods, and by more- sophisticated producers on the coast for high-tech products. American and European firms will begin to worry less about the flood of cheap, labor-intensive goods and more about staying ahead of China at the high end of the technology spectrum.
An appreciation of China’s currency may not be such a good thing for the West after all.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那来的通货紧缩?美国的物价其实一直在全面上涨

那来的通货紧缩?美国的物价其实一直在全面上涨

通货紧缩固然成了美国目前的经济术语,然而物价其实却是全面走高。
美国物价过去一年来,小幅上涨了1.1%,经济学家說未来,物价下跌可能是一项担忧。然而尽管通货紧缩的担忧屡屡被当做话题,各项消费品,奢侈品及休閒活动价格却是全面上涨。
在美国,大众运输价格去年平均上涨了6.6%。驾驶的情况并未大幅好转,因为汽油价格亦上涨约7%,至每加仑2.72美元。
尽管某些主要成本或许下降,并持续使得整体通货膨胀偏低,但许多其他生活成本其实却是变得更贵。
例如,房价下跌近来压低了通货膨胀率,但是家庭成本,如水,下水道及垃圾服务费去年却上涨了5.7%。
这还只是部份。
医药费上涨6.3%,教育费上涨4.4%。想送小孩唸哈佛吗 去年,包括住宿,费用达48868美元。今年更高达50724美元,上涨了3.8%。
即使早晨的茶点成本也上涨。过去六个月,咖啡期货大涨逾40%,零售咖啡亦上涨了10%。
棉花价格今年上涨到了十五年高点,可能带动衣装价格上扬。
休閒价格亦走高,度假已明确变得更贵。有业者說飞机票一年来上涨了17%。
处处节约度日的纽泽西人Terri Huggins說,上涨的物价让她不得不放弃了部份啫好与活动。她說,许多我以往购物的地方,价格已不再便宜。好像每件东西,每个卖场都涨价了。

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Save Thousands on Closing Costs

Save Thousands on Closing Costs

Elisabeth Leamy Covers Consumer Issues in Her Weekly Column, "Savvy Consumer"

By ELISABETH LEAMY

March 9, 2006—

Author's note: Thursday I did a story about real estate closing costs on "Good Morning America." As I walked off the set at the end, the crew gathered around me and started peppering me with further questions about the topic. I realized I had struck a nerve!
After all, often I can give advice that saves you tens or hundreds of dollars, but this is a chance to save THOUSANDS! So I decided to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 about closing costs in my weekly column.
Every year, Americans spend $110 billion buying houses. I'm not talking about how much the homes themselves cost. I'm talking about how much the loans cost. American home buyers routinely pay abusive closing costs. There are two kinds: real fees that are inflated and junk fees that are just plain made up. It doesn't have to be that way. If you know what you're doing, you can save thousands of dollars when you go to the settlement table.
Here's the problem: when you apply for a loan, the mortgage company gives you a list of the fees you can expect. It's called a good faith estimate. What a joke! All too often these estimates aren't given "in good faith" at all. You see, there's no law requiring the mortgage company to stick to its good faith estimate. So when you go to closing a month later, often you'll find the fees have risen sharply or new fees have been added. The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has been fighting to prevent lenders, brokers and title agents from padding closing costs. But the current law is weak, so courts keep siding with the mortgage industry. Until Congress passes a better law, it's up to you to protect yourself.
Years ago, when I closed on my first home, the fees were a whopping $2,000 more than I had expected -- even though the mortgage company manager knew I was an investigative reporter. I can only imagine how that company treats customers who don't have a title like mine to fling around. Of course, I questioned every single line item, found several junk fees, and got the company to knock several hundred dollars off my closing costs. Let me fill you in on several ways the mortgage industry tries to get you.
Cleo S. wanted to refinance her home. The lender charged her $50 for a so-called "funding fee." That's a euphemism for a simple wire transfer. First of all, wire transfers don't cost that much. Second, getting the money to the borrower is the lender's job and shouldn't cost extra. The lender also charged Cleo $150 for a survey, but when you refinance, normally a survey isn't required. The title company took advantage of Cleo too. It charged her $125 to record her deed with the county. But the county where Cleo lives only charges $25 for that service. The fee was heavily padded -- pure profit for the title company!
There are a couple of proposals that could reform abusive closing costs like these. One idea is for groups of lenders, title agents, surveyors and appraisers to band together and offer package deals. The packages would be guaranteed, so consumers could shop and compare. These package deals are already starting to be a reality. The other possibility is a law requiring lenders to stick to their original good faith estimates, or not stray by more than 10 percent. Even the mortgage industry supports this proposal. That would eliminate the bait-and-switch tactics so common today.
For now,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learn the lingo and be ready to fight. Here's a breakdown of the typical fees you will see on your closing cost bill, called a "HUD-1 settlement statement." I explain what the fees are actually for and how much they typically cost in the Washington, D.C., area, where I live. Keep in mind these are rough estimates. Lots of factors can make these fees higher or lower (like where you live, whether you're a first-time home buyer, and if you have poor credit). Understanding what the fees are for will help you bargain them down.

Fees Imposed by the Lender

Loan Origination Fee: 1 percent of the purchase price
This is simply a way for the lender to make a bit of money up front. If you deal directly with a mortgage company, rather than with a mortgage broker, this is how the loan officer makes his money. The loan origination fee is another name for a "point" and it is tax deductible.
Loan Discount
The "loan discount" refers to the "points" you pay to buy down your interest rate. If you choose to pay points, each point will be 1 percent of the loan amount. Take out a loan for $100,000 and one point will equal $1,000. As a general rule of thumb, for each point you pay, you buy down the interest rate by 0.25 percent. So, for example, you could pay zero points and get a 7.75 percent interest rate. Or you could pay three points and get a 7 percent interest rate. If you don't plan to keep the home long, points can be expensive for you. If you plan to stay put a long time, points begin to pay for themselves. If you are purchasing a house, points are tax deductible the year you take out the loan. If you are refinancing your house, you have to deduct the points over the life of the loan.
Underwriting Fee: $150-$325
Some lenders charge a fee to weigh the risk of doing business with you. Critics say this fee shouldn't exist, because underwriting is an integral part of what a lender does. It would be like a carpenter charging an extra fee for carrying his tools into your house. But lenders now routinely charge back-end fees like this so they can keep their interest rates low, which is how they attract customers. You may be able to negotiate a lower underwriting fee.
Document Preparation Fee: $75-$325
Lenders have to prepare several documents in the process of granting you a loan. Some charge for it. This is another fee often criticized by consumer advocates. You may be able to negotiate a lower fee.
Administrative Fee: $390-$550
This fee covers underwriting and document preparation. Some lenders lump the two together and call it their "administrative fee." Again, you may be able to negotiate.
Funding Fee/Wiring Fee: $0-$30
This fee is supposed to cover the cost of wiring your loan money to whomever is conducting your closing. Lenders never used to charge this fee. Critics say they still shouldn't because getting the money to you is part of their job. Try to get the lender to waive this fee.
Credit Report: $15-$60
Lenders and brokers pull your credit report to see if you have a positive payment history. If they require a full residential mortgage credit report, that's more expensive because the credit reporting agency actually takes the time to call your creditors and verify the items on your credit report. Some lender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a simpler credit report called a "tri-merge" that contains information from all three major credit bureaus and does not get manually verified. This is a fee that often gets padded. Since an outside company provides this service, ask for a receipt to verify the true cost and don't pay a penny more.
Tax Service Fee/Escrow Fee: $58-$89
Lenders like to make sure you are paying your property taxes, because if you're not, the county can seize your home and the lender won't get paid. Most lenders require you to send extra money along with your mortgage payments. The lender collects that money in an escrow account and then pays your property taxes for you. If you make a big down payment, you're allowed to pay your property taxes yourself. But the lender still hires an outside company to monitor whether you're paying your taxes. This fee covers that service. If you plan to pay your property taxes yourself, this fee should be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scale.
Appraisal Fee: $100-$500
Lenders require a professional appraisal so they will know if the home you are buying is worth the amount of money they are lending you. If you are refinancing, the lender may be satisfied with a "drive-by" appraisal, which is much less expensive. Either way, ask your broker or lender for a receipt showing which appraiser did the work and how much it actually cost. Don't pay an inflated fee.
Survey Fee: $0-$250 A survey is performed to make sure the boundaries of your property are clean and clear. Surveyors look for things like misplaced fences and shared driveways that may cloud property lines and cause a dispute. Lenders ask you to pay for a survey if you are buying a new home. If you are refinancing, they may be willing to "recertify" the existing survey at no cost. Surveys do not apply to condominiums, but watch out, because some lenders tack them on anyway. Once again, surveyors are outside companies. Demand receipts and don't allow upcharges.
Flood Certification Fee: $11-$25
If you are buying a single-family home, the lender will want to have a flood survey done to see if the house is in a flood zone. An outside company will review government charts to find out. If you are buying a condo on an upper floor, you should not have to pay for a flood certification, but beware, some lenders charge for it out of habit. This is another outside service for which you can get a receipt.
Hazard Insurance: $300-$600
Lenders require you to purchase at least fire insurance to protect the property since it's collateral for the loan. Most buyers choose to purchase full homeowner's insurance, which covers fires and other disasters. The lender must approve the insurance company you choose. Some brokers and lenders will try to sign you up for a full year's coverage, which can be difficult to afford at the same time as all these other closing costs. Ask questions. Most lenders are satisfied if you pre-pay two to four months of insurance.
Interest
If you are refinancing, avoid scheduling your closing for the beginning of the month. Why? Because that means there are several days worth of interest which you will either have to pay at closing or roll into the mortgage. It's hard enough to come up with the cash for closing. And you don't want to raise your mortgage any higher.

Fees Imposed by the Broker

Mortgage Broker Fee: 1 percent to 5 percent of the loan amount
Your mortgage broker is entitled to make a commission for the work involved in finding you a loan. This fee is tax deductible. The amount is regulated by the government. In some states the percentage is not capped, but brokers are required to disclose their fees in writing and get the borrower's signature of approval. In one state, mortgage brokers cannot charge more than 8 percent of the loan amount. Find out what the rules are in your area.
Keep in mind, brokering loans is a competitive business, so most brokers charge well below the legal limit. If you have good credit, you will qualify for a "prime" loan, and you can expect to pay your mortgage broker 1 percent to 1.25 percent of the loan amount. If you have poor credit, you will be given a "sub-prime" loan and chances are your broker will charge 3 percent to 5 percent because finding you a loan takes more work. If the percentage is any higher, ask hard questions and shop around to see if you can get a better deal.
If you cannot afford to pay high closing costs, including the broker's fee,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called a "yield spread premium." In this scenario, the broker pays some or all of your closing costs for you. In exchange, you pay a higher interest rate on the loan. The broker makes his money by charging the lender a fee. Lenders are willing to pay these broker fees because higher-interest rate loans bring them more money in the long run.
CAUTION: yield spread premium deals are only legitimate if you pay low or no closing costs in exchange for paying a higher interest rate. If you are paying a high interest rate and your closing costs are still high, that's illegal, and you may be a victim of predatory lending.

Fees Imposed by Title Agent and Settlement Attorneys

Closing Fee: $350 for a purchase (split between buyer and seller). $150-$350 for a refinance
Your closing is the meeting where you sign all the paperwork to finalize your loan and purchase the home. Closings can be conducted by title agents or by real estate attorneys who double as title agents. In some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y are called "escrow agents."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regulate these professionals when it comes to fees. It's up to you to shop around and find the best rate. Don't automatically hire the title agent recommended by your Realtor or mortgage broker.
Settlement Fee
A "settlement" is the same thing as a "closing." It should not be an additional cost, but unscrupulous operators have been known to add it as a separate line item and double charge.
Abstract or Title Search: $150-$225
This fee is charged by the title agent to cover the cost of sending somebody to the courthouse to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the property you want to buy. They look to see whether the seller really owns the property free and clear and has a right to sell it to you. Some title agents have somebody in-house who does this work. Others hire an outside company. If yours hires an outside company, as always, ask for a receipt.
Title Examination: $0-$400
This is the fee some title agents charge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e title search done at the courthouse. They look for liens, judgments and ownership disputes that may hurt you or the lender later on. Many title professionals consider this just an extension of the abstract or title search and charge nothing. Others consider it a separate function. Again, shop around for the best deal.
Title Insurance Binder: $0-$50
Title insurance is provided by big national insurance companies. Title agents are generally small, local firms. The title insurance binder is the insurance company's promise to provide title coverage once the sale is complete. It is prepared by the local title agent, who acts as a broker for that insurance company. Some title agents include it in the cost of the title search or title exam.
(Title) Document Preparation: $0-$100
The lender prepares the bulk of the documents required to close a loan and buy a home, but title agents prepare some too. Some charge for this, many include it under other line items.
Notary Fees: $7-$20
Title agents must get some documents notarized for you. Most have an in-house notary but still pass along the cost to you. Ask how many pages had to be notarized and the price per page. You may be able to negotiate.
Release of Lien Fee: $0-$100
This is the fee for getting the county to change the records so the old homeowner and old lender are no longer listed as owners. Some title agents include this service under another heading. Others list it separately so you know exactly what you're getting. Good title agents often complain that the bad apples in their industry charge for this service but never do it. That leaves multiple ownership records in place for the same property.
Attorney's Fee:
This should be the same as the fee called "settlement" or "closing" fee. If a settlement attorney performs your closing, they may list this service under "attorney's fees" instead.
Courier Fee: $0-$100
Title agents sometimes hire a courier to transport your documents. However, many "estimate" this fee rather than charging you exactly what they were charged. Others charge for a courier service even though they didn't actually use one. Ask for receipts.
(Title) Administrative Fee:
Some title agents lump document preparation and courier fees into one category and call it an "administrative fee."
Title Insurance: Loan amount multiplied by 0.0250 for lender's coverage. Loan amount multiplied by 0.003 for lender's and homeowner's coverage.
Title insurance protects you and the lender in case something was missed during the title search. For example, if the county misspelled a name, somebody with a claim to your property might not show up during the title search. Lenders require you to buy a "lender's" policy to protect their interests in the property and many people purchase a homeowner's policy to protect themselves as well. The formulas above are very rough guidelines of what you can expect to pay. In fact, I just bought my second home, and by shopping around and playing several title companies against each other, I saved $1,200 on my title insurance.
In most states, if you are refinancing or if you are buying a house that the seller purchased less than 10 years ago, you can qualify for the "reissue rate" on your title insurance. All you have to do is get the seller to provide a copy of THEIR existing title insurance policy on the house. Having it in hand means less work for YOUR title company, so they should give you the "reissue rate." The discount is typically 40 percent and can mean hundreds of dollars in savings!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require lenders to offer you the reissue rate, but you should always ask about it. Some title agents will pretend they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 because it cuts into their commission. Other title insurance companies require their title agents to offer the reissue rate. Once again, you can save money by shopping around in advance for the best title agent.

Fees Imposed by the Government

Recording Fees
This is simply the amount the county clerk charges to make a record of the fact that you are purchasing the property. If you're refinancing, typically you still have to pay this fee because the county has to record the new lender's name. Some title agents try to pad this fee. Call your county recorder of deed's office to find out the true cost.
Tax Stamps
This is a tax charged when a property changes hands. The amount is based on the purchase price. It's sort of like a sales tax. It's just a chance for the county or state to collect a little money. If you're a first-time home buyer, the amount may be less. Some jurisdictions do not charge tax stamps when you refinance. Others base the charge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mount of your old loan and your new one. Call your county office of taxation and revenue to learn the formula.
Recordation Tax
This is the same as "tax stamps," just another name for it.
Transfer Tax
This is another opportunity for the government to collect money. It's a percentage of the purchase price. Many jurisdictions do not charge this tax if you're refinancing. Call your county office of taxation and revenue to learn how this tax is calculated and whether it even applies to you.

To be a SAVVY CONSUMER ?

Do your homework:
1. Shop for mortgages through several different lenders and compare the closing costs on their good faith estimates. Aggressively question the companies as to whether the figures on the estimates could change. Remember, the company with the lowest estimate, could pull the biggest bait and switch.
2. Shop around for the title agent or settlement attorney who offers the best overall deal. Get a written quote, and if additional charges appear at closing, dispute them.
3. Forewarn your mortgage company, mortgage broker and title agent that you will not pay padded closing costs for services performed by outside companies. Let them know you plan to ask for receipts.
4. Scan your good faith estimate for fees that don't apply to you if you're refinancing or buying a condominium.
5. Find out whether there's a cap on the fees mortgage brokers are allowed to charge in your state.
6. Find out whether the current owner purchased the property less than 10 years ago. If so, ask for a copy of their title insurance policy. Inquire about getting the reissue rate. If the title agent plays dumb, ask which national title insurance company they represent and call that company directly to learn its rules on reissue rates.
7. Call your local government and find out how it calculates real estate taxes. Don't let the title agent pad those government fees.
How to Complain:
If a lender does you wrong, try your state banking division. You can contact your state department of licensing to make a complaint against a mortgage broker. In some states the insurance commissioner governs title agents. If your title agent is an attorney, you can complain to the bar association.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全民作假已成中国之痛 财富论成败盛行(图) 中国青年报

全民作假已成中国之痛 财富论成败盛行(图) 中国青年报



漫画:谢正军

9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民调显示99.5%的人曾遇作假不该引国人戒惧吗》,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表示,“全民遇假”的背后是“全民爱假” 甚至“全民造假”。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再次针对“作假”话题,通过网络对248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8.8%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假已成中国之痛,全社会应该对作假“零容忍”。

72.9%的人承认曾参与作假

北京市某高校硕士研究生李大伟(化名)最近在准备一篇论文,查找资料时他发现不少数据都对不上,“有关能源消耗的数据几乎一本书一个样,也不知道该信哪个。”

李大伟说,如今在学生中,花点钱找论文代理公司“帮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评职称竟然也去找代理公司,真不可思议。”

本次调查显示,72.9%的人承认自己参与过作假,其中35.6%的人“曾有意参与”,36.3%的人“曾无意参与”。

“对于作假行为,不能单一地看,这是整个社会链条出了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人觉得成功就是有钱有权,于是为了追求财富地位不择手段,不惜投机甚至违法。他举例,不少女孩子认为背名牌包就是身份的象征,可她们的收入又达不到买真货的水平,在爱慕虚荣的心理支配下,就去买假包。

作假为何成为普遍现象?调查中,60.2%的人认为是由于“以财富论成败的价值观过于盛行”;60.1% 的人表示是“作假的巨大利益充满诱惑”;56.0%的人认为是因为“作假者受到的惩罚过轻”;49.8%的人判断是“公众人物作假带来大众跟风”。还有 44.6%的人表示,正是因为人们普遍爱虚荣,才导致种种“假”现象层出不穷。

“在当今社会,成功压倒一切的价值观下,人们普遍缺少约束和敬畏之心。”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指出,中国传统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如果作假,口碑不好,就会失去支持,在特定的社群中混不下去。现在进入一个开放、流动的社会,作假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具有隐匿性,人们就会缺乏畏忌,面临利益诱惑时,难以坚持诚信。

65.8%的人容忍作假是“担心举报没用”

从事销售工作的范先生经常出差,他发现国内城市都有一些相同的“伤疤”:比如到处都是办假证、卖假发票的小广告。火车站附近,经常有人兜售假发票。范先生收到过类似的广告邮件,还曾向有关部门转发过,但没回音。

公众对作假持什么态度?调查中,62.4%的人表示“无可奈何”,51.6%的人“深恶痛绝”,32.6%的人“习以为常”,15.7%的人会“主动打假”,4.3%的人表示“无所谓”。

“我们社会对作假的道德压力和舆论压力都太小小了!”作为外聘专家,于海参加过一些高校的研究生论文评审。有一次,他按照评审程序否决了一个研究生的论文。事后,却被一位朋友找上门来要他改分放行。“在欧美学术机构里,没有人敢提出这样的请求,更没有人会答应,因为提出者和接受者都会因此名誉扫地,在同行中成为被耻笑的对象。而在国内这样做,却好像没什么。如果你不答应,还会有不好交代和在同行中不大好混的感觉。”

于海把这段经历连同一个地方官员利用假介绍信公费的例子,写进一篇文章里,发表时编辑删掉了官员的案例,说只要自我批评就行了,“媒体行使正当的监督权,尚且这样避重就轻、不痛不痒,普通人又能做什么?我们的社会怎么能提高警觉?”

9月7日的调查显示,当遭遇作假时61.7%的人选择“忍了”。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原因所在:65.8%的人“担心举报没用”;56.7%的人表示“对作假处罚太轻,不值得”;49.8%的人“担心打击报复”;47.9%的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36.6%的人认为“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不关心”。

民意确认作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扰乱价值观

“对于作假,人们总是期待严刑峻法重拳出击,但是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邱宝昌指出,比如诈骗是刑事责任,轻微的欺骗是民事责任,没有造成后果就没办法惩罚,所以还是要从道德上进行约束。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作假是可耻的。“像一个有名的青年作家抄袭的案子,法院已经明确判了,还是有很多粉丝,说抄袭也喜欢他、崇拜他。到底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是非完全混乱了。”

作假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影响公众价值观,导致观念混乱”(78.8%);其次是“损害法律和制度的权威”(67.1%);“习惯成自然,作假越来越猖獗”排第三(63.9%);接下来是“影响政府威信”(58.8%)。

“被作假伤害最大的是青少年,像一样的‘青年导师’都倒下了,他们还能相信谁?”于海认为,目前打假应该从“零容忍”做起。但单靠个人道德自律是不够的,需要迅速建立起衡量人们行为信用的制度,“这不仅涉及个人信用的制度管理,还包括公共信用的制度建设。”

“公共机构恪守本分、忠于职守、履行职责,也就为社会提供了最大的信用,为社会诚信作了最好的示范和引导。”于海认为,在信任体系的建构上,集体行动、社会心理和社会环境对于个人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有在制度信用上用力,在社会公信上用力,才是最有效的。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7 Ways to Gain Power at Work

Karen Burns, On Wednesday September 8, 2010, 12:30 pm EDT

People love power. Not because people are evil, but because power means survival. Every human relationship involves power in some way, and we are all hardwired to gravitate to, and want, power. Even you.

In most modern people's lives, nowhere is power more obvious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in the workplace. You may not believe you have any power at work, but you do. You have more power than you think.

Key to identifying the source of your power is to recognize that there's more than one kind. Check out these seven different types of workplace power:

1. Power based on who you know. If you have good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strong networks, you have power. You are a connector, knowing who to introduce to whom, and you are a resource, knowing where to go for advice and help. This is a power that can grow exponentially, because the more people you know, the more people will want to know you.

2. Power based on what you know. A very solid way to earn respect and influence at work is to be expert in something. The most knowledgeable and competent person in the workplace--the one who knows how things work and how to fix them when they don't--is a very powerful person.

3. Power based on love. Do people want to be with you and do things for you just because they like you?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sources of power. It's called "referent" power. Referent power is a big responsibility because it's based on charisma and charisma is usually inborn--you didn't do anything to earn it and you may even start to think you deserve it. But if you combine it with, say, expertise power, it can take you far.

4. Power based on admiration. Both this power and "referent" power inspire loyalty but the difference here is that this one you can earn. If you have an amazing work ethic, if you are responsible, reliable, and consistent, if you treat colleagues with dignity and respect, people are going to start finding that they trust you. They will look up to you and listen to what you say and want to be like you. That's power, baby.

5. Power based on fear. You have this kind of power when you're in a position to punish others if they don't do what you want. But beware! Fear-based power can oh-so-easily twist around and bite you in the behind. In fact, this power is usually best used by not using it ("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6. Power based on wealth. People who possess what others want can find themselves with more power than they're able to handle. Do you set the schedule, control access to supplies, make job assignments? You are rich! But remember--this power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 It goes away the minute you are no longer in a position to bestow largess.

7. Power based on position. This is the most obvious kind of power--you have it because the word "manager" is in your job title. But while it tends to come with the territory, you still do need to work for it. The bad boss quickly loses influence, leverage, and respect. True and lasting power comes from being a leader worthy of esteem and admiration.

Needless to say, power tends to be addictive and is very easy to abuse. We all know people who fall into this trap. You don't want to be one of those because abusing power is a sign of weakness (it's the insecure people who wield their power unwisely). Not only that, the more power is abused, the more ineffective it becomes.

Power contributes to your sense of well-being and to your continued state as an employed person, not to mention your dignity and self-respect. No matter what your role, you are entitled to your fair portion of power. So consider how each of these powers might apply to you and--most of all--how you could use them for "good."

Karen Burns is the author of the illustrated career advice book 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Working Girl: Real-Life Career Advice You Can Actually Use, recently released by Running Press. She blogs at www.karenburnsworkinggirl.com.

Saturday, August 21, 2010

德国人:中国足球被房地产所害 失体育精神

中国的地产业魔力无穷,产物也从“房奴”到“球奴”。“球奴”现象被一位德国在华企业家所描写:“在中国城市中,每个住宅楼区中都耸立着三四十层的高楼,那块小小的绿地如同楼房逢隙中的妆点,孩子们从学校回来就关门在家做功课和玩游戏机,在游戏机上体验足球的快感。他们的脑子里都是欧洲和南美洲球星的名字,他们想着有一天留学欧美,这样就能够再不必和中国足球发生任何联想。

  然而,他们的父母或许就是帮德国公司制作球衣的工人,好让全球德国球迷们及时穿上看世界杯”。当我们读完这段话,我们再看看那些为外国足球队,甚至为韩国日本队如痴如狂的国人,对球奴好像也产生了几分理解。

  中国城市建设思想来自英国统治的香港殖民地,为了强调GDP增速和地方财政收入而大搞集中开发,数十年中越来越让体育成为发展的代价。当时的港英政府最大收入来源就是卖地,也就是把中国人的土地卖给中国人,收入归港英政府。为了使土地收入最大化,港英政府采用了“挤兑土地”的方法,把大量新界、元朗和周边岛等地区划成禁建或低层开发区,严控每年可开发拍卖土地数量,不断推高地价,使香港土地价成为全球之冠。然而,就在那个时代,英国人也从不忘记为在港英国人留用足够的足球场、跑马场、高尔夫球场、游泳场等体育会所,这些会所多用私人名义,华人根本进不去。当年香港体育队都是洋人,至今香港奥运队也有一半洋人,可见当年土地政策对华人体育的残酷压制作用,香港“球奴”们成了为洋队比赛下注行赌的人群。如今,国内赌球之风何尝不来自这种“球奴”心态?

  如今,中国城市中补习班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什么奥数、英语、钢琴、美术、芭蕾等等,唯独少了足球。看看这些课目中那个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没有,连所谓的武术也是按个人表演指标打分,就是为了这些分数孩子们被迫学习着,家长们也正是了工作单位领导给的分数被动工作着,恰恰这种中国分数心态对于足球最为有害。足球讲求的是团队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结合,既要密切配合又要有一气呵成的气慨,而中国孩子们从小学的是按上级领导意志刻版做事,各自为政,没有担当,只顾个人利益。这些孩子长大了不但打不好足球,也当不了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

  中国人没有了足球场当然不能培养足球苗子,更谈不少德国式的足球少年选拔体系,连韩国日本的校赛体系也搞不成。不但如此,中国城市孩子们早忘了父辈如何骑单车,如何走路上学,如今他们每天都乘着数十层的电梯上下楼,口中常吃着炸鸡块和汉堡包。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随手乱仍垃圾,说:“不扔白不扔,别人都扔,不扔干吗收我物业管理费啊?”,这种孩子根本不懂足球队员那种团结奋斗的精神。想想看,每家每户都像被关在大楼铁格中的宠物,那些孩子更是宠物的宠物,谁看见过宠物能发挥英雄主义奋勇向前冲的?我们只会看到马戏团里那些在皮鞭下乖乖按别人意志表演的宠物,不论它天生是老虎或是猴子。

  正式这样的房地产经济才将中国足球引入这番困顿不堪的境地。中国地产拉动GDP的经济模式最失败之处在于腐蚀了中国人的体育精神甚至是对待事物公平之心

Friday, August 13, 2010

东西文化交锋:中国老婆与英国老公的买房记(图) BBC

东西文化交锋:中国老婆与英国老公的买房记(图) BBC

BBC英伦网 林杉

  东西方的文化差别在我和英国老公的婚姻中时常体现出,然而这种差别在自己的买房经历中实在是……

  老公是自由职业者,在家工作,外加儿女各需房间,所以现有的三房住宅显得实在不够。于是我们决定找房、换房。

  在上网查资料之前,我们已经达成共识,新房必须有四个房间、停车位不能少,花园大也是我们的向往;还有一条就是,附近要有好的中学(现在家所在区的中学实在不能让人恭维)。

  花园朝南

  老公在英国人当中算是传统,最喜欢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房屋(超过100年的历史),我对此并不反对,但是本着中国人的坐北朝南的道理,我提出了自己对新房子的要求 – 花园朝南。

  老公说,英国的房子朝向哪儿都有,如果要花园朝南,就等于淘汰了75%的房源。而英国人其实挺喜欢花园朝西的房子。我想了一会儿,妥协说,要朝南向,偏差不能大于30度。

  在网上的查阅已经不限于房间的内部装修,外表长相,而是要非常详细地查看地图 – 东西向直接淘汰,其它不是朝正南的房子要量角度。

  夫妻二人开始不断打电话给地产公司,各公司也热忱接待。房源虽然不多,但是隔三差五也会有资料寄来。

  资料中的第一个房子,花园大且朝南,听起来符合条件。我们同意前往看房,可是刚到门口,我的心就沉了下来,门牌号是214。(虽然不讲究迷信,可是这个号码不是明摆着咒我儿子吗?)看着老公与地产人交谈的兴奋表情,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开口。

  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又看了不少的房子,不知为什么,能够符合中国人风水要求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房型,太多的是一进大门就直冲着楼梯。这可是中国人的风水之忌。

  费了很多口舌,终于说通老公应该买1930年代的房子,因为门厅比较宽敞,而楼梯的位置通常稍好点。

  风水之忌

  由于自己的要求繁琐,因此后来能等到地产公司的电话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情。某日接到电话说,有个房子,基本符合要求,稍微偏东一点,但是在一个很大的绿地附近。老公一听,精神来了,他喜欢带着儿子去踢足球。于是算是他把我给说动了,去看房。

  房子内部确是基本可以打勾。我的心情也开始感到兴奋,因为手中指南针显示偏东不到20度。于是,一家人决定到附近的绿地溜达一圈,可是到那儿后,哪里是绿地,分明是墓地外加一块足球场。为什么风水大忌的房子都摊到了我的头上?

  对于我的反对,老公开始有所反感,他说,英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个,有块球场就比没有好,不要太迷信了。我反驳,不是迷信,是风水。

  事情不了了之。看房暂时告一段落。一个月中又有几家地产公司寄来材料,我都是一一预先落实门牌号、是否在附近有墓地或者医院,等筛选完了之后,还有寥寥几个房子可看。其中一家似乎条件格外好。于是约好时间前往。由于到的时候有点晚,匆匆进了房子,看哪儿哪儿顺眼。

  楼梯不对门,大门不对卫生间,花园大而且几乎正南,虽然有一件卧室很小,但是做书房也应该够了。路过卧室的门,听到地产公司对老公绘声绘色地说,你看街景多美,一览无余,还可以一直看到不远处的那个教堂。老公也说不错。我走过去一看,卧室正冲一条马路(还真是一览无余)。英文说这是T Junction,中国这叫“丁”字路口,风水上说是正冲为箭。

  当我的风水理论再现的时候,老公真的不耐烦了,说以后你自己看房吧,看到理想了再叫我去看。

  能否如愿

  我满腹地委屈,心想这不是为了全家好吗。

  接下来的经历还真是如此,自己忙碌地网上找房、删减然后安排看房,最终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 – 四房、大花园、南北向、门牌号没有问题、离好学校近、房子不在丁字路口、进门不冲楼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离车站有些远。但是我自己心中安慰自己,不能十全十美,我可以承受交通不便。

  自己喜洋洋地把老公带去看房时,他也感到满意。说实话,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要求看着顺眼。于是我们交涉了价钱,房主也同意了。

  接下来就是安排贷款,花钱做建筑报告。在英国,只要双方没有签合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就在离交换合同前大约10天,地产公司来电,房主决定不卖了,因为最近的房价有所上升,房主准备等一段时间再卖。

  我的心凉了,不但是我们已经花了钱安排建筑报告和贷款,还有就是,不知需要多久才能找到另外一家风水都如意的房子!现在搜房努力又开始了……

Saturday, August 7, 2010

美金融危机回到原点 1120万套房困住2万亿美元

美国金融危机回到原点 1120万套房困住2万亿美元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对于43岁的亚历克斯·
彭伯顿和46岁的苏珊·瑞柏乐斯夫妇来说,拖欠房贷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常态,虽然这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但是房价的持续下跌也让他们并不急于摆脱这种状态。“在24万美元的房屋贷款和现在只值14万美元的房子之间,我们能怎么选择,拖欠也许是我们能让生活继续的唯一方法。”彭伯顿说。

  《纽约时报》报道的彭伯顿夫妇的遭遇,代表了全美国170万个家庭。更糟糕的是有250万个家庭彻底放弃自己的房屋所有权,选择了房屋止赎。截至 2010年3月底,全美超过1120万套房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给出的美国房价中间值最低价每套16.8万美元计算,1120万套房屋的价格大约是1.8816万亿美元,以美国房地产业惯用的10%或者零首付的房贷习惯,这些被地产商称为“溺水房”的损失最终很有可能都会被记在金融机构的账面上。

  700万户“影子清单”

  房屋库存需103个月清空

  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危险,7月30日,格林斯潘,这个一手导演了美国房地产繁荣景象的前美联储主席发出警告,“若房价继续下跌,美国将发生双底衰退。”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两周年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2年前,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跌冲击美国金融系统中的次贷衍生品,最终造成全球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按方抓药,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向贷款居民提供为期5年的冻结性抵押利率;向首次购房者和换房子者提供最高可达8000美元的税收抵免,甚至将“两房”收归国有,然而这场由低利率政策酝酿了近8年的房地产业的大病治疗起来并非那么容易。

  按照现行利率和房价计算,在同一地区每月租房的价格只是整个房价的3%,而贷款买房的利率却是整个房价的6%,也就是说买房所付出的钱是租房的2倍,这还并非是买房的全部花费,如果包括税收、维修和保险等购房必要花费在内,购房的花费将是租房的3 倍。美国人口普查局在追踪了7500万套房屋后发现,其中49.3%都属于租赁状态,更为惊人的是房屋的空置率达到了创纪录的25%。

  在决定房屋价格的关键问题供需平衡上,严重的供大于需的局面更决定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元气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仅仅以2010年前5个月的160万套“溺水房”计算,其中至少将有24%近26.4万套房屋会被银行再次拿到房屋市场出售。除此之外,由于进入止赎程序到最终止赎,过程复杂和时间不定,银行并不会及时更新自己的止赎房屋数量,这部分房屋被银行列入“影子清单”内。据估算这些“影子清单”上的房屋数量将有可能超过700万户。分析师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销售速度则需要花费103个月,大约8.5年的时间才能清空这部分庞大的库存。

  与“溺水房”同时进入住房供应市场的还有“养老房”。据美国养老基金最新数据显示,在1945-1960年共出生的7000万“婴儿潮”一代,有三分之一没有任何退休储蓄,为了养老,在未来几年他们唯一能抵押的也就是他们现有的房产,而这部分房屋更多会进入到出售渠道,给美国的房屋供给带来压力。

  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房屋的库存量已经增至1140万套。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成屋销售的不断下降。

  8月3日,全美地产经济协会(NAR)发布的6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低于市场预计近2个百分点。6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下降2.6%,至75.7,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20%。全美东北部、中西部、西部三个区域的房地产销售数据均出现下降,与2009年同期相比降幅均超过2位数。

  “这一切都是创纪录的,只不过是在创纪录地下滑。在政府的购房抵税政策结束之后,美国的成屋销售估计将会跌至谷底。”美国市场研究机构维斯研究公司分析师迈克·拉尔森说。

  10次新房开工高峰过后7次衰退

  “美国经济会像房子一样安全。”曾经是房地产繁荣时期众多地产经纪人的口头禅,面对着持续下跌的房价,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在房子不再安全之后,美国经济的危险也就随之而来。

  作为占美国GDP比重10%的产业,作为美国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途径,房地产业的颓势将直接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复苏后劲。

  美国家庭、建筑商和售房代理以及金融机构是美国房地产业的三大构成主体,而这三大主体同时也构成了美国经济的核心。

  就家庭而言,在住房抵押和贷款消费的双重压力下,美国家庭的负债已经由2000年初的6万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13.6万亿美元,增长了127%。但随着房屋价格的下跌,美国家庭的资产将会严重缩水,面对巨额的负债,美国家庭的财务状况和消费能力都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家庭消费能力的下降,对于70%经济增长都靠消费来拉动的美国经济无疑会造成重大打击。

  作为连接建筑商和售房代理的中间关键环节,房地产业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房地产业的繁荣与衰退必对建筑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制造业造成重要影响。根据经济学家估计,仅仅在新房开工方面的下降就可能为美国GDP带来一个百分点的损失。在美国历史上,10次新房开工高峰过后有7次出现了经济衰退。此外,房地产对于就业的拉动效应也十分显著。在美国房地产业最为繁荣的2005年,仅建筑业平均每个月增加的就业机会就有2.1万个。

  在拉动消费、带动就业之外,房地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命脉金融业的影响则更为“致命”。 “美国的许多金融产品以及衍生品都是为房地产业量身打造的,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房地产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赵锡军看来,美国房价的持续下跌给美国经济最严重的打击仍将出现在金融行业。“此前,美国政府在清理房贷造成的有毒资产时采用的是拖延的方法,并没有对有毒资产剥离、重组。对于这部分资产美国政府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在房地产业回升之后再次打包销售。曾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隐患的导火索一直没有消除。”赵锡军说。

  美联储最新公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达到2.3万亿美元,其中仅对“两房”的担保证券持有量就超过了1.1万亿美元。而据行业分析师估算,在银行系统内残余的有关住房和商业房产的抵押贷款的“有毒资产”规模也大约在2万亿美元至3.6万亿美元之间。8月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讲话中再次暗示有可能重启已经停止了4个月的国债收购计划。

  “有毒资产”的隐患尚未排除,随着房价的持续下跌,美国的优质贷款也将面临威胁。德意志银行在自己的风险报告中对于美国的优质贷款也提出了警告。德意志银行认为到2011年,占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三分之二的优质贷款中将有41%出现资不抵债。

  “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在不断地产生,在美国政府没有找到能替代房地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支柱的产业之前,任何想挽救美国经济不陷入双底衰退的思路都必须退回到解决房地产问题上来。房地产业才是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赵锡军说。

  美国政府似乎也意识到了症结所在,8月17日,美国财政部将就解决“两房”问题召开专门会议。而在大洋彼岸,正在因房地产问题陷入政策两难的中国也再次表现出了决心。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在7月对银行进行新一轮的压力测试,以评估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该测试以房价将下降50%-60%为前提。

Thursday, June 17, 2010

几经挣扎 中国人在美国的真实买房经历 - 和讯

《美国购房记1》已经写了我们为何准备在新州的小镇Madison或者Chatham买房,以及我们为何只买50万美金左右的房子(本来根据我先生年收入预批准的贷款额度和交付20%的首付,我们可以买70多万美金的房子),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到处看房了。第一个看的房子,房子很小,只有100平米的样子,标价为46万美金,是50年代的房子,三室二卫,每个房间整体感觉都小,但是其亮点是饭厅门外通向花园的漂亮大露台、花园以及其临近Drew University的位置。Madison的房子很贵,因此我们早就做好了买不了大房子的思想准备。和买方经纪人交流后,我们就开始出价了(出价前得交付一定比例的定金表示诚意,由中介掌管)。

  买方经纪人觉得这个房子最多值43万美金,为了留下一些议价的空间,我们初次的出价是41.5万美金,就此价格我们还咨询了买方经纪人是否妥当,因为买房人虽然希望房价越低越好,但是总体的原则是你的出价不能“羞辱”卖房人的。对方第二天回话说他们的最低价要44.7万美金。 其实我先生当时并不太喜欢这个房子的,一是觉得小,二是觉得没有中央空调;不过我那会儿很喜欢那个房子,所以我们商谈后决定出我们的底价,43万美金,然后开始紧张的等待对方的回复。我那会儿甚至相信那个房子一定是我们的,因为那是我一眼相中的第一个Madison房子。结果对方很生气,说他们的房子至少值44.7万,他们不让步!我还有点想加钱---我这人是一看见喜欢的东西,总希望马上得到的,但是我先生不愿意了,而且我们的经纪人也说那个房子不值那个价钱。那个卖房经纪人却着急起来了,因为那个房子在市场上已经呆了将近一年(这个镇的房子通常卖的很快的)---就是因为房主要价太高,她付出了那么多努力,还是得不到佣金;所以她联系我们的经纪人说要主动劝那个屋主降价,问我们是否愿意再多出1万美金,我们商量后拒绝了。第一笔交易就此告吹。

  第二个房子是在Springfield--我们以前住的镇,这个镇也不错,但是没有火车站,城中心看起来有点萧条,我们并没有打算在这里买房,但是意外看到这个红砖墙面的房子,它临近Millburn火车站和城中心,大概有160个平米,价格才42万美金。进去看了,也是三个卧室,但是三个卧室都很大,最漂亮的是地下室,里面含有一个客厅,一个吧台,一个卧室,一个卫生间,我们开玩笑说如果哪天我们缺钱,都可以把这个功能如此齐全的地下室租给别人了。我先生很喜欢这个房子,但是我还是想住在Madison 和Chatham,哪怕我们只能买个小很多的房子。这条路的另外一个房子也在待售,我们也顺便去看了,这个房子更便宜,才40万,大小和上面那个房子差不多,但是临近主要公路线,有些嘈杂,在花园里能清楚地听到路上的车辆。这个房子的装修要现代些,特别是厨房很漂亮,也很大,我估计这个厨房至少有20多平米。不过这两个房子我们都没有出价,总觉得不是我们的。买房有时的确像找恋人一样,对方再好,就是没有感觉,所以必定不是你的。

  我们还去看了Chatham的几个房子,面积都大概在一百二三十个平米,因为这个镇的房子也很贵,都没有找到感觉。不过我们越来越坚定非得在 Madison买房,我们喜欢这个镇,而且我现在又是在这个镇的美国银行工作。我们买房受到的一个很大的限制是我不会开车,而且想尽量不学车,因此我们得买个临近城中心和火车站的房子。这样一来我们失去了很多好的机会,我们看到一个房子,也是在Madison,大概有160平米的样子,四个卧室,一个办公室,花园里有个小游泳池 (不过这对我们没有用,我们俩都不会游泳),价格才50万,估计47、48万美金就能买到,但是这个房子远离城区和火车站,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是地税高达 1.1万美金(年交),这是这个房子从将近60万美金的价格跌到50主要原因。

  失落了几天,然后我就突然看到了我最心仪的房子了---至今这个房子还是我的最爱。该房子在Watchung,这个镇风景优美,但缺点是没有火车站,没有Chatham和Madison的那种名气。该房子要价才 47.5万美金,估计46万能买到,面积为220平米,从厨房、客厅到卧室都是超大的面积,而且装修很现代,连次卧室里都是全卫,主卧室里既有淋浴,还有冲浪浴缸,洗脸的水槽也是很大的两个,衣帽间也很大,整个装修像五星级的酒店。最漂亮的还是环绕整个二楼的露台,想象早晨起床推开房门到露台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眺望自己的花园----那个花园有1.3英亩大,整个感觉像是置于绿树丛荫的花园里。这个房子有豪宅的气质,但是致命的缺点是其位置较为偏僻,如果不开车,就寸步难行。可是我还是很想买这个房子,我宁愿去学开车!但是我家先生坚决不同意,他不喜欢超大的房子,在他看来,房子大意味着太多的家务事和房屋维护,比如修剪草坪等。更重要的是他经常到曼哈顿的一个书店去买英国的某音乐杂志(那个杂志只有那里才买得到),他需要可以坐火车到曼哈顿的便利。而且他总觉得万一哪天新州就业前景不好时,到纽约工作是必须的选择。

  几经挣扎,我也就放弃了,毕竟这个房子于是我最大的不便。我们决定远离诱惑---确实,在新州一般的镇,40多万美金能买到160平米以上的,甚至两百多平米、含游泳池的独立式房子。他妹妹也在三月卖掉了他们的第二个房子,该房子也是两百多平米,前面是草坪树林,后面是湖泊,风景非常的优美,位于Long Valley,离曼哈顿要一小时半的车程。他们在美国房产泡沫期买的,买成50多万,卖成33万!我真是热爱这些诺大的、风景优美的房子,因此还心有不甘,对先生说等我们退休后不在乎是否离城近,不在乎是否离曼哈顿近的时候,我们到那些位置稍微偏僻的镇去买房,可以买个自己真正很喜欢的房子。

  于是,我们重新坚定决心在Madison或Chatham买房,而且一定要临近城中心。突然就看见离城中心步行15分钟距离的地方有两个房子在出售,而且都是在周六接受公开参观。周二,在买房经纪人的陪同下开车到那里看了下,我第一眼的感觉不怎么样,但是到了地下室,我先生马上就被吸引住了。这个地下室设计为家庭影院,整个墙面都是屏幕,灯饰,窗帘等也极像真正的影院。他是音乐痴,也是电影迷,在参观时,他已经想好要怎样把这个影院升级换代,他兴奋地告诉我,投影机得是高清晰的,DVD得是蓝光系列的,得有吧台,等有小冰箱等。他已经决定要买这个房子,但是我还有些迟疑,因为没有找到感觉。

  因此我们决定周六再去。周六去看房的人很多,卖方经纪人在饭厅里拿着册子请每个有意向的人签名,并告诉我们有任何问题可以和她联系。第二次的参观我对这个房子的印象要好一些,先生说这可能是因为周二时下着雨,屋子里暗暗的,而周六阳光明媚,屋子里也洒满了阳光。这个房子也偏小,大概只有120多平米的样子,三室二厅,一个车库,后花园不大,侧花园倒还可以。房子要价为49万美金。第二个房子也在这条路上,比第一个房子略小,而且地下室没有装修,价格一样。 这条街上的房子都不便宜,最小的要43、44万,大部分房子要70、80万美金,还有好些上百万美金的房子。不过这个镇最贵的房子区域还不在这里,在我同事居住的那个区域,房子大都要两三百万美金,还有上千万的豪宅,那些一般是经商的或者大公司CEO等居住的地方。我们偶偶开车从那里经过,房子也没有觉得特别的豪华,但是风景优美,也非常的幽静和宽阔。

  经纪人告诉我们这条街上的房子卖得很快,我们从那些参观的人看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决定对第一个房子出价,经纪人建议我们出价47万美金,但我觉得有点贵,(一般而言,要价和最后的买价有5%的差异,但是也有些房子如果同时有两三个人竞价的话买价甚至高于要价)而且觉得应该留一定议价的空间,所以我让先生出价46万美金,然后开始忐忑不安得等待对方的回复。对方是当天回的话,他们要48万美金,我先生很着急,生怕买不到,马上想出47万,我让他出46.5万---其实我这个从来都不擅长价格谈判,不过买卖房屋议价时是通过经纪人而不是直面对方,所以我还能应付,他答应了,不过后来和经纪人联系时他还是出的47万(他也是那种有喜欢的东西就想马上买下,甚至付出多一点的价格)!这次的回复等了两天,而且说他们的最低价位47.5万,如果我们不同意他们马上和其他买主商谈价钱了!而且要我们当天晚上就要回话!

  我先生还是想买这个房子,我略有点犹豫,老在想,接近50万美金才买这么个小房子是否值得呢,要在临近的其它镇上,该买多大的房子呀,把照片寄回去给家人朋友看,那该多有面子(我到今天,偶而还有那个虚荣心)!先生开始提醒我我们当初为何要选在Madison买房:该镇居民比较富裕(去年该镇的家庭年收入为11万美金),治安好,名气大(美国一杂志评选其为找钻石男的最佳镇之一),到曼哈顿也有直达的火车,开车也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学校好,最重要的是这个房子离我上班的地方很近,我可以走路上班,也可以走路到城中心。最后,在位置(镇的名气、声誉、房子的位置)和房子(大小)之间,我毅然选择了前者!

  我们就决定买下这个房子了。接下来,就交由双方律师、银行审核了。那个时候我在国内,因此具体的细节都是由我先生处理的。然后交由房屋检验师检验,小的问题一般买方负责,大的房屋问题一般由卖方负责,或者双方磋商解决,如果不能谈妥,还可以撤回你的买房或卖房决定。房屋检验师我们用的是经纪人推荐的,价格为750 美金,就半天的功夫;后来我们听说最好不用经纪人推荐的,因为他们一般会从中得利,因此价格相对贵一些。贷款也最终批下来了,这里的贷款利率和你的信用分数关系很大,30年,固定利率为4.99,每月还款额为接近3千美金。那会儿专家都说利率要上升,因此我们很满意这个利率,可是现在的利率依然很低,如果现在申请,也许我们能拿到4.75的利率的。

  最后一步就是“Closing”了,即对方交付房子钥匙,我们提交支票,也付各种费用。各种费用,包含律师费,保险费,申请贷款的费用等,我们一共支付了1.2万美金,另外,房产税是每个季度交,大概为每年7千多,保险费每年1千多。美国的房屋价格远比国内北京、上海,甚至内陆一些城市便宜,但是买房的负担要大得多,因为税金不是一次性1.5%,而是每年交,因州、镇不同,比例从1.5%到超过 5%都有。

  前些时候看见报道,很多国内的人想在美国炒房,除非你真是很富有,在美国炒房远远没有国内那么便利,每年各种税费、保险都是笔很大的开支,租金也要交税(在美国逃税很不容易,而且一旦被抓住后果很严重),房屋的维护成本也很惊人。比如,我们接到房屋后,换屋顶就花了6千美金,水泵花了2千多美金,饭厅的玻璃又是两千多美金,连换车库、厨房、客厅外的门钥匙都花了4百美金,还有些我叫不上名字的维修也一共花了3千多美金,请除虫的又花掉7、8百美金(每月交60多)。这个小小的房子到现在已经超过50万美金了。明年还要对花园做重新的规划,那又将是大几千美金,在主卧里建卫生间和走入式衣帽间,我们咨询过了,那起码又是两万多美金!

  备注:在新家已经住了一个多月,先生也会偶偶问我是否后悔没有买那个像置身于公园的大房子,我其实有时还是会想到那个我最心仪的房子,但是对我们的房子我也似乎也渐渐地产生了感情,特别是想到步行上班,步行到城中心去的便利,以及当别人得知我们在Madsion买房对方常常发出的“哇,那是很好的镇喔”的感叹时似乎就没有遗憾了。这个房子也像我们初次见面没有产生热烈感觉的恋人,慢慢相处,你会发现他/它有很多优点!

Sunday, June 13, 2010

索罗斯回来了!棒打欧元之后 下个目标就是人民币

美国的战略意图,我已经不想多说,以前的贴子说了很多了。欧元已经倒下了,但是美国并不会在此时对欧元赶尽杀绝,欧元在1.2附近止住了跌势。

正在大家认为现在可以松一口气时,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从欧元转向人民币,美国已经准备开始要对人民币动手了。说到这里我真的佩服美国的金融天才们。还记得今年4月15日美国把中国认定汇率操纵国的时期推迟三个月么,其实这只是美国声东击西的一个烟雾弹,美国之所以要推迟三个月,不是因为要给中国面子,而是这三个月美国要继续攻击欧元,还没有精力来对付人民币。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欧元走势图,从年前欧元被攻击到1月末,欧元跌到1.36附近,然后就一直横盘,直到4月15日推迟中国操纵汇率这天,欧元就开始了连续的大幅下跌,跌到了今天的1.2附近。美元大获全胜。

很多人以为美国下一个目标会是日本,我只能说这些人很幼稚,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们,下一个目标,不是日元,而是人民币,因为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打击了人民币,就间接的打击了日本经济,并且由于中国经济的恶化,从而更进一步的把日本推向了美国,更加强了日美同盟。而如果打击日元,反而会使日美同盟受损,把日本往中国推。

并且打击日元并不是好的选择,虽然日本债务很高,但是由于日本有科技和像丰田索尼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所以日本经济的抗击打能力,从历史上看,都是很强的。而韩国的实力,跟日本比就差的很多了,从最近韩国最近的火箭发射连续失败,也能看出韩国实力与日本的差距。

而攻击人民币的时机和条件,都是成熟的,首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资源、能源、农产品进口国,有一半石油、天然气和矿石农产品都是需要进口的。并且在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美国金融打手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忽悠了足够多的赌人民币升值的对手盘。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高房价、地方政府的巨大债务、以及中国人民币的滥发。都为美国攻击人民币,准备齐了足够的火药。

索罗斯当然知道这一点,在攻击欧元之后,索罗斯下一步目标必然是人民币,就在欧元企稳的这两天,美国参议员舒默又重新开始吹响针对人民币的号角:“美国会即将推出迫使中国和其他国家实施汇改的议案”,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精心策划的,其实这只是借口,从而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来打击中国的出口,并为索罗斯争取更多赌人民币升值的对手盘,也是召唤投机资本从人民币资产上撤出的钟声!

美国工会在欧洲的成功渗透,以人权、工人权益为口号的工会联盟,将给中国政府和企业更大的压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国这一次针对人民币的攻击,将是一场全方位的立体战,就像是动物世界里的狮群对野牛的攻击。

他们会各有分工,多各个方面配合攻击。并把你的退路堵死,然后慢慢的把你的力气耗尽。最后发出致命一击。美国在上半年,用了半年的时候,完成了对欧元的攻击,从七月份以后的半年,将是人民币痛苦的开始。

VISA已经封堵了人民币境外的结算通道。

欧元区未来的紧缩政策已经限制了我们下半年的出口!

联合俄澳已经掐住了我们的能源进口。

紧急通过制裁伊朗的法案,则是堵住了我们利用伊朗来牵制美国的可能。

而日本挑战美日地位的失败,小泽和鸠山的集体下台,也使得我们争取日本的幻想破灭。

中国今天“允许进出口企业可以留存外汇”的政策出台,也是政府意识到了美国可能会对人民币动手,所以让企业自己在未来能规避风险做准备,防止因人民币贬值,造成外贸企业损失,所以才会紧急的出台了这个政策。

高层也在外交上频频出访,中乌签署100亿立方米/年天然气进口大单,中国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在为突破美俄澳的资源能源封锁,以及开拓其它的潜在出口市场,为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大鳄们在攻击人民币前做应对准备。

我相信,从7月份开始未来半年内,美国会对人民币展开全面的攻击,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未来的半年,将是人民币最痛苦的半年,而人民币能否挺住索罗斯的攻击,在春节之前,就会有结果的!

5月中国突然顺差达195亿,很多人不解。其实顺差195亿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在4月15时,美国压人民币升值,所以贸易商怕人民币大幅升值,所以加紧在人民币升值之前备足了货,美国贸易商也担心美国会征中国关税而囤积中国货。

而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没有了,所以未来几个月出口肯定会有一个大幅的下降,而且,由于国内经济开始低迷,不排除很多企业做假出品骗取国家退税的!

贬值不会利于中国的出口,因为其它国家会收中国的高额关税,还有,因为人民币的贬值,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再加上由于中国经济的低迷,引发其它国家的经济也受拖累,其它国家的进口中国产品,也会受到打击。所以对中国出口并没有什么好处。就像欧元贬值对欧元区出品的好处也是非常有限的!

但我认为人民会像欧元一样贬值,影响就是因贬值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企业经营恶化,经济严重滞胀。并且因贬值导致进口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并且VISA限制了人民币的境外结算,也使得中国美元储备将大幅度下降。中国最近和冰岛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目地就在打破VISA对人民币境外结算的封赌。但效果是很有限的。

索罗斯在香港一役之后,曾说过他还会再回来的!这次他不会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因为如果我是他,我就会这么做!

Thursday, June 10, 2010

中国经济还有两张王牌没出

现在很多人看空中国经济,建议买进美元,其实我觉得未必。中国的经济是政策经济,受政策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未来仍充满着很多变数。过早下结论,并按照结论去做是鲁莽不智的。

中国目前乃至未来最大的问题是内需不 振,解决内需不振的关键是要让人民有钱。

怎么能让人民有钱呢?目前大家热议的所谓收入倍增计划,在目前体制下,只能是物价倍增。因为 内需不振,收入倍增只能是画饼。

我认为启动中国经济内需,政府还有两张牌没有出,一是土地私有化,将土地山林全部分给农民。二是国有 公司私有化,将国有公司股份全部平均分配给所有国民。

这两张牌一出,人民手里有了钱,内需自然就快速增长起来,至少一段时间内可以让 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当然,要想实现中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还得首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最近的政策,给农民上保险,取 消农村户口,取消身份证,一律办居民证,合并村庄,加大农村城市化进程等,可能就是为将来土地私有化买下伏笔。只要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有了保险,土地私有 化就简单多了。当然,目前对农民的保障程度还远远不够。

很多人举苏联的例子,现在的中国跟当年的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当年苏联是计划经 济,而目前中国是市场经济,而且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所以,两种情况根本不同。

英国撒切尔夫人当年私有化改革,也是将国有公司股 票分给所有国民,结果带来了英国经济的黄金发展。目前中国国企的情况与当年撒切尔夫人有点相似,即市场经济下的国有垄断公司。

当然, 这两张牌政府轻易是不会出的。但我相信,但政府走投无路时,他们一定会打出这两张牌的。两张牌一出,中国内需立即搞活。所以,过早看空中国经济并不明智。 这是我帖子的主要意思。当年改革开放,政府也是在经济走投无路时,不得不进行的。

Monday, June 7, 2010

“豪宅”观后感:上海房价让纽约伦敦人丧胆

5月28日参加上海论坛前,偶尔到新天地溜达。路过一家地产中介,出于好奇,在窗口浏览,上面标的房价让我跌破眼镜。坐落在济南路168弄的翡翠湖天地雅 苑第一期的二手房(七年老)价格从每套1100万起,到每套3500万人民币。每平米从89,000元到140,000元不等。

经常在网上和报纸看到上海‘汤臣一号’如何的贵不可及,同时,认为这样的房子应该是如何的高级豪华。没想到在这个并不起眼的小窗口发现了同样价格的 ‘豪宅’。于是,期望去见识一下上海豪宅的真面目。

刚好,售楼部小王看着我穿一件新的黑色风衣,以为我是南方来的亿万富豪,因而,非常热情地给我推荐两三套房子。出于好奇,我假装答应他说,我想买一套 大约 1500万到2000万元的房子。他说,有一套三房一厅,面积‘170’平米,价格1500万元的房子,他可以带我去看一看。

那套房子就在中介的斜对面,我跟他走了过去。在坐电梯时,我问这栋楼的最高楼层是多少,他说这上面写的25,但是香港人把带4的楼层全部去掉,所以, 这栋楼只有22 层。我们要看的房子写的是23层,但实际是21层。他一边走,一边介绍该套房子的优点,其中最大的优点是有三面可以环顾上海市容。

一边坐电梯一边想,这套房子应该是我这一辈子见到的最豪华和最贵的房子了。因而,小心翼翼地跟着他进了门,在门口站着一位40多岁的门卫,他彬彬有礼 地跟我们打一声招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栋楼确实很安全。

在上楼之前就经过一道保安岗,同时还见到几个外国的面孔,他们好像是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有一个外国女郎看上去很漂亮,但是听她高声说话的样子又感觉 到她的修养不是很高,不应该跟英国的皇家有什么瓜葛,更不可能跟克林顿国务卿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我猜想她充其量是这里的租客,而不是任何一套房子的主人。 因为,如果她是英国人或是美国人,有这么多的钱根本就用不着到这个地方来混混,看她生气的样子好像是保姆没听她的话。

进入房子的第一眼就看到一个铺着黑木地板的大房间。我问小王,这个是客厅还是饭厅呀?当时想如果是饭厅有点大,如果是客厅应该和‘170平米’不相 称。小伙子说,这就是房子的客厅了。我说:‘哦,这客厅才这么大吗?好像还不到40平米吧?’小王说,“没错,这就是客厅。”

然后他又说:你到前面来看,这个客厅的墙窗很大,在这里就能看到翡翠湖和东方明珠塔。我站在窗前,不敢太靠窗口,因为有轻度的恐高,靠近窗口有点像要 掉下去的样子,感到很不适应,只能站在离墙根两三步的地方往外张望。果然,不仅看到了远处的东方明珠塔,而且,经贸大厦和环球金融大厦等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尽收眼底。当眼睛的视线直接往下看时,还有一片上海老式的平房,使这栋高楼显得有点高飘不定。

我们走到了客厅的另一角参观主卧室,其面积大约16平米左右,还带一间大约4平米的小卫室,条件非常简陋,相当于三星级水平吧。我们再看第二间卧室, 面积大约14平米,带着一个简陋的小衣柜,该卧室的窗墙对着另外一边,一眼看去有一大片非常陈旧杂乱的平房,比看客厅另一边的感觉冰凉许多。最小的卧室应 该不到10平米,除了有同样的黑木地板以外,墙上挂了一个破旧的空调。

看完了客厅和三个卧室,心里像吃了三瓶醋,已经对这个房子彻底失去了“豪华” 的感觉。我到过香港,到过纽约,更是在伦敦生活了好几年。在我见到的所有房子中,这间房子恐怕是我最不愿意‘住的’,但它却是最贵的,而且,是贵的太离谱 了。

我当时还不死心,对小王说,难道这套房子就只有这三房一厅吗?他说:“不止,这边还有一个很大的厨房和保姆房。”可是,进到厨房的时候,发现厨房最多 只有6 平米,我在英国曾经买过四座房子,最小的厨房也比这个大很多。后面的保姆房大约只能养几只兔子,其面积最多也就是4平方米,而且非常的黑暗。小王跟我说, 香港的房子一般都有一间这样的保姆房。心想:还好,上辈子应该没有做什么缺德的事,这辈子才不至于沦为香港和上海人的保姆,否则,可能比富士康的小工人还 惨。

看完整套房子以后,小王问我感觉如何。出于礼貌,我说这栋楼的地理位置蛮好。在香港我也看过相同的楼,价格好像跟这里没法比。

离开了那家中介公司,心想今天这堂课上的好,终于对上海房价有一个感性认识了,尽管可能是个很片面的例子。我正在写一篇关于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文章,在 国内几个大学做巡回演讲,但是,确实没有任何第一手资料,只是用了各种各样的宏观统计数据,来证明中国目前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

文章用了几个指标来证明这个地产泡沫的存在,这些指标包括:连续快速上涨的房价,平均房价和城市家庭平均收入比例不断增加,全国用于房地产投资和银行 贷款占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和总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城市居民用于购买住房的开支对全国居民的总消费的比例不断上升,商品房的价租比不断上升,单位面积售价 和单位面积建筑成本的剪刀差不断上升,等等。

用1998年到2009年的全国宏观统计数据,结果发现上述所有指标一直都处于上升状态。2009年,全国70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达到9.1。 2009年,北京,上海和海南的房价收入比分别达到21.6,21.0和11.1。2009年,英国的房价收入比为4.7,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为3.1,伦 敦的房价收入比为6.1,纽约的房价收入比为6.4。2010年初,全国70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上升到11.2;北京,上海,海南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上升到 25.7,22.9和19.5 。相对于英美,中国房价被高估了两倍。相对于伦敦和纽约,北京和上海的房价被高估了四倍。

如果5月28日在上海看到这栋房子真的能卖出1500万元人民币,它的绝对价格已经远远超过香港,伦敦和纽约相同条件的房子。我想找出解释这种奇怪现 象的理由,但百思不得其解。最近,一位朋友在伦敦第四区刚买了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其周围环境和室内的装修条件远远胜过上海的这套房子,其使用面积大约是 上海这间房子的三分之二,但其绝对价格只有后者的八分之一。另一位朋友也是在伦敦的第四区有一套三房一厅的连体别墅,有前后花园,门前还有两个停车位,其 价格却只有上海这套房子的四分之一。

不管从质量还是价格来看,上海房子的这种价格确实令人不解。2009年上海人均GDP大约是1万美元,而且这是高估的,因为几百万的外来工人在上海创 造了GDP但并没有被列为上海的常住人口用于计算上海市的人均GDP。伦敦市的人均GDP大约是5万美元,如果人均GDP 和房价直接挂钩,那么伦敦的房价应该是上海房价的5倍才算正常。如果把中国人口的压力算进去,上海的房子可以相对贵一些,但也不至于在人均GDP 只相当于伦敦五分之一的时候就超过伦敦的房价了吧。

因此,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已经有很大的泡沫。而且,我认为虽然泡沫是坏事,但不是最坏的事。爆破的时候,一定会伤害许多人,也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稳定。但是,如果现在的房地产不是泡沫,而且价格还会像过去一样疯涨,那对中国这个国家及其普通的民众来说,将是最大的噩梦。

如果是泡沫,老百姓还会有机会和希望买到房子,因为泡沫爆破能使房价回归理性。但如果不是泡沫,房价就只升不降,许多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80后的年 轻人,他们将永远被排挤出房地产市场,这将严重影响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像富士康这样的跳楼事件,广本的工人大罢工,和持刀杀害幼儿园儿 童等恶性事件将会层出不穷。所以,我真的希望现在的房地产是一个大泡沫,而不是真实的市场供需平衡。

华尔街日报:买房时代已结束?买房还是租房划算? 华尔街日报

不久前﹐住在美国迈阿密滩的一位朋友问我﹐能在这儿租房住﹐到底为什么还要买房呢?买房的时代已经结束。
出于工作的原因﹐他很快 便搬到曼哈顿﹐并花100万美元在上西区买了个Loft。
请注意﹐一种非常典型的作法。价格上涨时﹐人们想要买入﹐价格下跌时﹐人们变 得更加小心。买涨不买跌的作法在逻辑上讲不通。週四公布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些硬数据。
房地产网站Trulia.com研究了美国的主要 房地产市场并提出一个问题:买和租哪一个更划算?
根据Trulia网站的计算﹐我的朋友恰恰犯了方向性错误。
Trulia网站說﹐在曼哈顿租房﹐这儿的房价太贵。旧金山也一样。
在迈阿密买房﹐与租房相比﹐这儿的房价便宜。类似的地方还包括凤凰 城、拉斯维加斯及其它大多数房价大跌后相对较低的地方。
这家公司认为﹐年租金的15倍左右是一个交叉点。换言之﹐一个城市的房价约相当 于年租金的15倍时或许比较合理﹐这是经验之谈。例如﹐如果你每年花10,000美元租一套房﹐那么买房的成本超过150,000美元时就要考虑再三。华 盛顿特区智库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经济学家贝克尔(Dean Baker)近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說﹐15倍是历史均值。
那么纽约现在是多少倍呢?
Trulia网站說﹐纽约现在是32倍左右。在纽约市买一套两居室的共管公寓或联排別墅平均高达年租金的32倍左右。高于20倍的其它城市包括西雅图 (24倍)、旧金山(22倍)和俄勒冈州的波特兰(22倍)。
Trulia网站說﹐另一方面﹐迈阿密的登记价格现在约是年租金的八倍﹐ 凤凰城约为10倍﹐拉斯维加斯约11倍。
需要說明的是:Trulia网站的数据是基于登记价格而不是实际交易价格﹐因此价格可能过高。
此外﹐把交叉点定在租金的15倍或许偏低。
在昨天的谈话中﹐贝克說这一数值假定你将只在这套房子里住七年。这是人们在一套房屋里通常 居住的时间。他說﹐如果你住得更久一些﹐房屋买卖的交易费用相对摊薄﹐重要性也降低﹐则购房的吸引力就变大一些。
尽管如此 ﹐Trulia的分析看来在方向上是正确的。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去年所做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与租金相比﹐纽约和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的房价较贵﹐而 那些房价下跌最猛的地方现在看来比较便宜。
Trulia的研究强调了两点。这两点完全正确。
首先﹐房主需要先非常认 真地看看当前的现金流。为了当房主而买房毫无意义。如果租金比房价便宜很多﹐要三思而后行。
其次﹐房价跌幅最大的地区现在看来像是置业 的好地方﹐而那些看似“最安全”的地方却并非如此。老话說:没有“安全”的投资﹐所谓安全只是风险还不明显而已。这条法则一再被人遗忘。

Sunday, May 16, 2010

可怕!告诉你中国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的真正原因

可怕!告诉你中国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的真正原因

看到最近通胀的问题大家谈论得较多,而这又是对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切身利益相攸关的问题,也 看到很多不正确的分析评论,我忍不住也想出来说一下,我尽量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用较通俗的话谈一下现在的通胀,同时欢迎大家拍砖,我不是什么砖家学者, 我也就是一个P民,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公仆们吃顿饭。

什么是通胀,老百姓感受到的通胀就是绝大多数商品的物价比收入更快速度的上涨,没 错,从老百姓的角度感受的就是这么回事,而通胀的原因无非就是这个国家里的钱(货币总量)多了,而东西(各种商品)没多,它就大面积物价上涨了(再次重申 一下我是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用较通俗的话来谈这个问题,砖家们别引经诉典的来骂我)。

不赞成的人会说,为什么中美汇率,贸易大战之 前,国家也是在狂印钞票,也是在让钱(货币总量)越来越多,为什么通胀幅度不大了,我告诉大家为什么,因为两个主要原因:

1.狂印出来的 大部分钞票,国家造了三个桶子把它给装了起来,这三个桶子一个叫房地产,一个叫股票,一个叫基础建设。这些钱没有在市面上流通,去购买真正意义上的商品。

2. 由于我们是高度集权国家,国家为且仅为老百姓有口饭吃,用强制公权力不让生活基础商品涨太多太快。这里请注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为且仅为",一个是"生 活基础商品",意思也很简单,为了让你有口饭吃,但也仅仅只是让你饿不死,所以"生活基础商品"不能涨太多太快.但那些吃喝玩乐类的商品,你爱涨多少涨多 少,那是为权贵阶级服务的,他们有的是钱。

说到这里要说到重点了,为什么中美,甚至中国和全世界在进行汇率,贸易大战之后,通胀越来越厉 害,甚至大有连国家靠强制公权力都有点控制不住的局面了,绝对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什么以通胀换稳汇,绝对不是,真正原因及演化的过程我给大家简单描述一下:

1. 近段时间以来,高层终于知道美国的厉害了,知道经济战争打不赢了,又想多挽回点损失,因此,想出了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什么办法,美国人最大的优势是什 么,不是美国的强大,而是中国的泡沫(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三个桶子所造成的泡沫经济),如果中国自己不搞出这么大的泡沫经济,美国在这场经济战争中是没有 什么太大的优势的.而高层就想了,竞然美国的优势是我们的泡沫,美国人赚我们的也是利用泡沫赚到,那我们把泡沫里的钱抽出来让它回到实体经济中,能抽出多 少就挽回多少,不就行了吗.说到这里借用朗教授的一句话:"又是错的,中国的高层从来就没搞对过",我告诉大家,的确如此,如假包假.

2. 政府笨拙的把桶子里的钱抽出来(新国十条打压房产,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打压股市等,唯独基础建设资金没动,因为还在做保8的梦),然后让这些钱流入市面,想 法是好的,他们想,你们老说楼市股市把资金都圈走了没钱搞企业搞生产,现在这么多钱从楼市,股市里撤出来了,你们有钱了吧,那就可以去搞企业搞生产了啊, 而且你们老说房价太高老百姓买不起房,现在房价降了,你们该高兴了吧。但事实是,你的老百姓有且仅有(和为且仅为相对应的,不知道是不是报应)饿不死的一 点饭钱,没有消费能力,没有内需,而外需又没有指望,因此,这很大一笔钱根本不会去做企业做生产,会去干什么了?我们接着讲。

3.由于中 美甚至中国和全世界的汇率,贸易大战,导致中国出口企业本来就恶劣的生存空间雪上加霜,出口企业是越做越难,越做越亏,于是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牙一咬,老 子不干啦,把钱拿出来干别的去。去干别的什么了?我们还是接着讲。

4.桶子里出来的钱加上出口企业出来的钱往市面上一放,这么多的钱就寻 思,我不能就睡在这等着慢慢被贬值呀,我去干点什么呢,我出口企业搞不成,我搞内需型企业可以吗?搞不得,老百姓没钱消费呀,那我去炒楼炒股吗? 靠,我不是刚被政府从楼市股市里赶出来的吗,我有病呀我. 那怎么办呢? 想呀想呀,想呀想呀,咦……有办法了。

5.这堆庞大的钞票开始 炒鸡,炒鸭,炒猪肉,炒大米,炒土豆,炒小麦,炒大蒜,炒白菜……炒完农产品炒畜产品,炒完畜产品炒生活必须品。而且越来越严重,直到政府无论用什么办法 都再也控制不住。

说到这里,大家也不必担心,通胀不会让大家饿死,至少不会让所有人饿死,人都死光了钞票也就真成废纸了对吧,因为通胀的 本质不是要饿死人,而是"财富的大转移",经历过大通胀之后的社会,贫富差距将会达到不可想像的地步,想想过去的四大家族就行了!

牛刀:这一轮死扛房价的开发商都要破产

上 海的房地产新政还没有出来,上海开发商不降价联盟已经土崩瓦解,“谁敢不降价”成了行业内一句俚语。可以想见,全国的开发商都面临艰难的抉择。当然,对万 科、保利、招商等大的上市公司来讲,在中国这种体制之下,目前还没有什么风险,即使有风险也是由投资人和银行来背,谁让他们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红顶商人 呢?
但是,绝大多数开发商可能没那么幸运。对一些资产负债率超过100%、对一些手上还拿着地王和战线过长的开发商来讲,现在就比较难熬 了,如果碰上央行加息,每一天多出来的利息,就有可能是把一辆劳斯莱斯幻影开进银行。一两天可以,长期肯定没有办法,就是有办法,也受不了。这也是央行迟 迟不加息的良苦用心,实际上是告诉这些开发商,赶紧跑。
总有一天央行顶不住通胀的压力,还是要动用加息这一招,可以说,到了宣布加息还没有 跑的开发商就很难跑了。1923年以来,全球各国历次经济危机有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善跑者制胜。举一个近期的例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高盛悄悄的抛 空了大量的两房债券,最后,高盛活下来了,雷曼兄弟没跑赢就这么倒下了。
高盛抛两房债券,自然有高盛的动机;但是,雷曼兄弟不跑,也有雷曼 兄弟的道理。最后的结局,我们可以看见,善跑者制胜。中国的开发商面对到来的危机,大多茫然不知所措,有的还成立什么不降价联盟,用这种赌气的心理来应对 危机,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小器。没必要嘛。市场格局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不降价就不可能会有市场,失去了市场,那你还有什么?答案只有一个:负债。
开 发商要明白的第一个道理:2009年那样的货币政策对中国来讲是永远不会有了,相信这句话,道理就不在此赘述。不要以为自己很能干,2009年这一年就是 一个傻瓜也可以把楼卖得光光,就凭中国的开发商还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大势,因为没有人会花心思研究宏观经济,花了钱养的那几个经济学家或者 教授,抬抬轿子吹吹喇叭还会用劲,真正谈学问谈智慧一个个不通。
开发商要明白的第二个道理:所谓的城市化、刚性需求、丈母娘等等都是忽悠老 百姓来接这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不然,就没得玩了,只是千万不要自己把自己也骗了。所以得赶紧跑,还是那句话:善跑者制胜。4月份,深圳鸿荣源公司将 2007年在广州拍的一块地王退给了政府,损失4亿元人民币。从这件事情,也不难看出,鸿荣源的老板是真老板,新政一出,先把地王给退了,这就叫善跑者制 胜。
开发商要明白的第三个道理:不要相信地方贪官,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公权都会出卖,同样也会出卖良心。尽管他们会说,我是谁谁一手提 拔的,谁谁又是北京更大的高官,是谁也告不动的。江西原来有个副省长叫胡长清,是从中央机关下来挂职锻炼的干部,不是经常吹嘘,给中央首长送字画,赔老领 导打桥牌吗?结果怎样?犯了罪,一样受到法律的制裁。
开发商要明白的第四个道理:中国的土地是全体民众公有,这个体制目前没有改变的迹象, 因此,全体民众是依赖这个土地而生活。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普通城市居民在这个城市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个土地上的房子让他们安居,让他们 有生活的希望,看得见子子孙孙的前景。一套房子,泯灭了他们所有的希望,这就表明这个社会对生民缺乏善意,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民族没有前途,开 发商就是赚再多的钱也是昧心钱。这样,你天天去普陀山烧香,菩萨都不会感应。
现在,中国社会经过这么长时期的努力,想法设法为民生谋利益,房子当然是民生最大的福祉。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肆意垄断土地,炒买炒卖哄抬房价,掠夺普通居民的财富,这样的房价还有谁买得起?没有人买得起的房价为什么就不能坚决的降下来?长期依靠滥发货币支撑房价,有用吗?
不 管管理层怎么推出一大堆数据,实际上中国经济相当危急,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城乡居民可支付能力非常虚弱,直接导致的就是全社会消费力下降。中国的消费主要 依靠政府消费在支撑,政府过度的消费滋生了腐败增大了负债,基本上是无以为继。这也就是地方政府为什么死抱着土地财政不放的主要原因。土地卖光了,这些官 员就来搞大规模的拆迁,重新再卖一次土地,而重新再卖一次土地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抬高房价。
目前这种拍地逐年拉高房 价,拉高房价后进行旧城改造,旧城改造又拉高房价,拉高房价又来拍地,已经循环了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有12年,第二个周期只有6年,第三个周期只花了3 年,那么,第四个周期呢?难道当年卖的房子第二年就拆迁吗?谁都知道不可能。所以,这个链条到2012年就要断了,那个时候地方政府的负债将超过一年的 GDP,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所以,从宏观经济视角透视资本市场,中国的高房价撑不过明年,现在开发商死撑房价,是在给自己断后路,而前 面一定是悬崖。开发商毕竟只是商业行为,最后的结局就是破产。现在降价消化掉现有的住宅和土地,中国国务院又颁发了36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飞机、铁路、 港口、公路和电力等许多行业,那才能谋求长久的事业。
任志强:开发商手中的现金足够扛一年
尽管此次严厉的调控已经令市场交易量发生急剧下滑,开发商与购房者进入博弈阶段,但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认为如果控制投资量,开发商手中的现金足够扛一年。此外,地产界人士也在担忧,调控结束之后很可能给楼市带来房价报复性上涨。
昨 日,REICO工作室发布一季度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完全投资额是6600万元,同比增长35%,增加31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增加了 35个百分点。对此,任志强认为,扣除投资量后开发商手里还应该有18000多亿元。“可以说,大型开发商的现金流在目前阶段还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进 一步分析说,此轮新政是否有效就看开发商开不开工。“如果开发商继续缩减投资量的话,我想坚持一年都没有问题。”
不过,一旦开发商收缩投资 和开工量,那么就意味着未来的市场供应将减少,这种局面的结果将是房价新一轮上涨。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就表示了她的担忧。“据我所知,开发商 目前的第一反应就是放缓拿地,这无疑将造成一年以后市场的一个紧缩期。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比较宽松,开发商能控制房地产市场供给的速度。” 聂梅生认为,政府此段时间的土地供给是否增加将对未来房价涨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Thursday, May 6, 2010

幸福需要付出代价!揭秘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幸福需要付出代价!揭秘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评级机构标准与普尔前天继调低葡萄牙的信贷评级之后,又将希腊的信贷评级调低三个等级,降至BB+垃圾级。消 息传来,全球股市为之重挫,一片愁云惨雾。
坏消息还不只这些。紧接着,标准普尔又以经济增长疲软为由,宣布把西班牙的主权债务评级降至 “AA”,还指出西班牙的前景评级为负面,即未来六个月内可能会进一步调降评级。
一些悲观论者担心,世界还没有完全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 球经济衰退中恢复过来,目前所出现的复苏迹象将会因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而化为泡影。更有甚至,欧洲可能会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衰退甚者大萧条的导火索。不 过,这并非国际经济学界的主流意见。
如果坐视希腊乃至全体“猪猡四国”(PIGS,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四国英文名称的头一个字 母)的债务危机不理,就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不过,这显然不符合欧元区国家也不符合世界的利益,所以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在加快和加大对希腊的救援力 度,德国总理默克尔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一致同意有关各方必须采取果断行动。
至今为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宣布将提供150亿欧元援助款项 给希腊,而且正在考虑追加100亿欧元。欧盟方面的救援配套,据德国经济部长布鲁德雷透露,可能会高达1350亿欧元,分三年发放。
这笔巨 额救援资金若能如期且如数到位,应能帮助希腊解决债务危机。不过,这笔钱不是给希腊的,而是借给希腊的。换句话说,希腊是在借钱还债。如果希腊不从根本上 解决债务问题,那无异于债上加债。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果希腊在一定期限内还不了债,而仍然债台高筑,可能又要伸手向德国等欧元区富国借钱。这 就是为什么希腊债务问题虽非始于今日,但德国人迟迟不肯施加援手的原因。
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按希腊人口 1100万左右计算,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离谱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并不稀奇,差不多所有的欧元区国家都 有,只是程度大小而已。而希腊的社会福利之多之杂之奇,只能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譬如说,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 的退休金。此外,希腊公务员迟到会不会被罚款并不清楚,但是准时上班是可以领取奖金的。
当希腊公务员,真是太幸福了!可是,这样的幸福不是 没有代价的,就是会拖垮国家的经济。
强大的工会是希腊面对的另一大问题。工会的宗旨原本是代表工人向资本家或政府争取利益,但也可能走向极 端,变成勒索雇主的利器。希腊的工会就是如此。数十年来,希腊政府一直想要卖掉负债累累的国营奥林匹克航空公司,却遭到工会的阻拦。后来终于脱售成功,但 条件却是提供高额赔偿金和重新雇用4600多名职员。
除非希腊人民彻底改变态度,否则希腊政府大刀阔斧展开改革,势必得罪其离谱社会福利制 度的既得利益者,如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这也就是希腊政府迟迟不能下定决心的原因,因为这样做绝对有可能使执政党在下次大选中惨败。另一方面,德国等欧元区 富国也因为顾忌国民的反对,而在拯救希腊的行动上犹豫不决。例如,德国阿伦施巴赫研究中心的调查就显示,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反对政府出手拯救希腊。
如 今是形势已经严峻到舍救援希腊别无它途,因此默克尔政府即使明知国民反对,也只能出手相助。可是,如果再过几年,希腊的债务问题没有明显的好转,德国很可 能就会出现政党轮替了。总之,希腊债务危机究竟会对欧盟、欧元区乃至全世界产生什么样的“蝴蝶效应”,尚待观察。
尽管在区内经济大国和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欧元区财长2日决定启动一套总额达11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以帮助希腊渡过债务难关;但这个总人口1100多万的小型经济体的未 来命运,显然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哺育了西方文明的希腊,落到今天这般田地,既是本身不进则退的产物,更是被西方经济学家们誉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好制度的市 场经济在21世纪异化的牺牲品。
历史多次证明:彻底的资本主义是无耻的。今天,当欧洲人谴责标准普尔在这场主权债务危机中扮演着落井下石的 不光彩角色时,是否理解,这就是标准普尔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性行为”。因为站在市场主体的行为分析,标准普尔并没有错。那么究竟是谁 错了呢?错就错在资本主义不可以太彻底。应当承认,发端于欧洲、兴盛于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金融化,大大改变了人类经济生态,也创造了史无前例 的金融财富。不过,有责任感的西方学者阿尔贝尔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越是成为短期财富的创造者,就越会成为长期社会价值的破坏者”。回顾三十年 来美欧经济演化史,我们发现:在以美元为中心的支付体系和无休止的金融创新的支撑下,极度繁荣的金融业在缔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繁殖速度的同时,也把本 应是经济发展最扎实根基的实体经济挤到了一边。以至于从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的金融寡头们再到美欧各国政府的经济高官认为:仅仅依靠金融资本,就足以引领经 济发展。
笔者曾在一年多前说过,由次贷危机演变的金融风暴,尽管让美国付出了金融信誉受损和经济重创的代价,却“成功”地打压了美国的主要 竞争对手——欧亚经济大国;对免疫力较低的中小经济体来说,更是一场“达尔文主义”式的洗劫。表面看来,这场金融海啸一度猛击美国的腰部,但山姆大叔有足 够的经验与实力来应对,而且历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不仅没有走向衰落,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与可怕。而对广大中小经济体来说,迎面而来的却可能是灭顶之灾。这 不,当年,美国参众两院在政府的“软硬兼施”下通过救市计划之后,美国政府的操盘手们反而暂停了救市手术,救市方案批准的国债额度迟迟没有启动,监管部门 甚至在市场处于极度恐慌的情况下还敢解除放空禁令,导致2008年10月9日股指进一步雪崩,全球股票和期货价格随美国市场的波动而出现巨幅振荡,美国以 外的市场对经济衰退甚至崩溃的恐惧进一步放大。其结果,近年来表现强劲的欧元成了首要洗劫对象,欧元牛市急转为大崩盘。如果说,经济基础雄厚、抗击打能力 较强的德法等国还可以抵御危机冲击,但欧元区的中小经济体就难有好运了。也许,人口不到30万的冰岛是否重拾捕鱼之路并不重要。但当希腊濒临破产,葡萄牙 和西班牙有可能步其后尘时,曾经雄心勃勃的欧元区首脑们恐怕再难镇定了。
不错,把欧洲经济的安危系于区内合力拯救,既是历史赋予欧洲人的机 遇,也是历史对欧洲大国行动能力的考验,而更有可能是一场危险的赌博。希腊也许可以暂免成为“欧洲的雷曼兄弟”,但若这场主权债务危机将西班牙等中等经济 体拖下水,则由金融瘟疫变异而成的债务瘟疫不仅将吞噬全球经济复苏成果,更有可能在今秋演化成恐慌性的“达尔文主义”式洗劫。
本来,差不多 已找到历史发展方向的欧洲,近年来在政经一体化的道路上走得还算顺,欧盟东扩步伐不断加大,欧元区协调行动能力也在逐步加强。但近年来浪漫情怀多于现实思 考的欧洲大陆国家似乎忘了,在国家尚未消亡,货币独立性依然是主权国家重要表征的今天,欧洲致力于经济一体化面临诸多约束瓶颈。欧元问世诚然大大推动了欧 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亦节约了不少交易成本,但欧元始终缺乏一体化的政治支撑与普遍一致的民意支持。例如,在此次援助希腊方案中承担224亿欧元援助金额、 也是整个欧元区行动能力最强的德国,就面临国内高达56%的民意反对。当然,已被套上欧元紧箍的德、法等国绝不会轻易抛弃希腊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伙伴。 巴罗佐一再为欧元区经济打气,称希腊债务危机不会“扩散”至欧洲其他国家。但谁又能阻止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发酵?谁又敢保证欧元区下一步不会有爆炸性的事 件发生?倘若失业率超过20%、债务评级随时可能“决堤”、且GDP高达1万亿欧元的西班牙不幸成为“第二个希腊”,再加上葡萄牙的可能“遇难”,那对 法、德等欧洲大国来说不啻于大面积山洪暴发。届时,身心疲惫的欧元区首脑们面临的不仅是如何“补墙”,更面临如何阻止恐慌情绪的大面积蔓延。而从两年前的 危机暴发过程来看,作为全球金融主导国的美国尚且不能阻止恐慌蔓延,何况金融能力明显低一个层次的欧洲?
面对这场可能失控的全球主权债务危 机,各国以及国际经济组织唯有及早行动起来,尽快拿出前瞻性的应对预案。

Tuesday, May 4, 2010

由一碗方便面想到的 --- Sean Fang

前几天,又认真地煮了碗方便面,吃了,重温了二十年前的味道好极了!

二十年前89/90年的那个冬天,少年的我们踏入清华园,白雪纷扬,宿舍里传出的歌曲:再回首,恋曲90,我的未来不是梦、、、、、、伴随着年少的我们开 始追逐未来。
一晃二十个春夏秋冬,这世纪之交的前后十年正是同学年少风华正茂的黄金岁月。但愿我们自问可以没有蹉跎。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很大但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向。

大时代应该有大文化。春秋战国,古希腊古罗马,西方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群星灿烂,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 家层出不穷互相交融, 人类文明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综观当今世界,有高技术,但没有知识上质的提高,更没有大文化。多少人想当金融家,少有人想当科学家更别说哲学家。两次大战,石油危机,冷战,广场协议, 金融危机,阴谋加阳谋, 唯利是图,、、、、愧对上世纪之初打下的人类文明基础。

前些天看阿凡达,故事其实很俗,没有文化,但其技术很炫。想起贾樟柯与冯小刚对这部电影的十不同观后感。冯导还挺傲,真不知如果他的票房要是能赶得上阿凡 达的话,冯导的心气要高到哪儿才合适 。

中 国现在要自立就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的知识。简单地说,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带来的自然科学的飞跃引发了工业革命,带着枪炮统治了世界。再后的物理学的成绩不仅变 革了时空观也诞生了原子弹。美国几乎是携弹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了科技,民主不民主,霸道不霸道都是自己说了算。1840年清朝GDP数倍于英国,却被打得 惨败。因为那是些个茶叶丝绸GDP,怎抵得过枪炮GDP。太明白了。要是谁现在有个比核武更高级的武器,不怒自威。我觉得只有基础学科的大突破才可能引发 技术的大前进。

回想当年多少人衷情数理化,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的文化,太低下了,不提也罢。北影招生排长龙,校运会上,清华力学系排 在清华附中后面出场, 、、、、、、何时力学也能是清华一大系,国力才可真正上升,国民才算真正素质。说真的,为什么老老实实做技术的没有叽叽喳喳吵绯闻的娱记更吸引眼球。电视 电影里很少宣传科学技术,而热衷八卦娱乐。前不久翻到本书讲电磁重力,以及它与牛顿第三定律的矛盾以及对相对论的挑战。何时人们才会烦了八卦而来看看这些 知识。

中国这些年发展做得最好的是提高民族疑凝聚力与自信心,最差的是过度耗费了自然资源以至无以为继,同时未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流行文化。美国二百年来的成功史 太 偶然,不可复制。更何况中国现在所面临的环境,周遭那么多的恶狼,中国当然必须保持清醒不能上当。至于权贵阶层,只能用中华传统文化希望他们能稍微多想一 点劳苦百姓。从大方面讲,政府需停止耗费自然资源,大力提高人力资源,尊重人力资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各位同学,见笑不见怪了!
遥祝新年快乐!

十分钟让你明白人民币升值的利害:比战争更残酷

十分钟让你明白人民币升值的利害:比战争更残酷

相信大家对80年代的“日本经济衰退”和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及“香港的香 港金融保卫战”吧!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国际投机集团“美国索罗斯财团”搞的,但是,你就没有想过它背后难道就没有美国政府的支持了吗?下面,我仔细分析一下 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你就会明白了。
从1980开始的,特别在1990年和1995年,第一名的美国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间的GDP差距是多少? 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欢呼:只要超过美国的GDP,日本就可以恢 复“正常国家”了!美国人没有吭声。
按理说,日本还是美国的盟国,其经济也是美国扶持起来的,美国也没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战时就 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国也不可能对盟国日本使用“颠覆性煽动”,眼看着美国是阻挡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国都在兴奋的期待 着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那个“历史性时刻”!日本企业更加疯狂,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 买了!美国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国人民的荣耀感在急剧下滑,民间开始蔓延仇日情绪。
1980年,日本 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发生了,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实 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日本央行干预,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势的太 监。美国驻军、政治渗透、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
日本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 议至1988年初.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 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年 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
美国人满足了吗?没有。接着看下去,从1993 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 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 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 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美国人民胜 利了!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
可能有些 网友还是没有明白,日元升值怎么啦?跟我们的谈论有什么关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 去了。
下面我给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设我是美国财团,我当然知道1985会发生什么,假设我在1983年吧,我用100亿 美元兑换成24000亿日元,进入日本市场,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日本经济的蓬勃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开始升 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产假设我已经赚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设了),那就是48000亿日元。
这时,日元升值到 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然后兑换回美元,那么,就是400亿美元!在5年时间中,我净赚300亿美元!(还是最低假设)。那 么日本呢?突然离开的巨额外资就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崩溃!经济学用词叫“泡沫经济破灭”。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而我连本带利的400亿美元回 到美国,你想一想,美国经济能不旺盛吗?!!日本“失去的十年”,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看看我的上表就知道了。
我只是美国财团中的一 个,其它财团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设还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象美国在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中,到底从日本刮 走了多少财富?
美国赚够了,日元现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坚挺依然和30年前一样!美元暂时性的贬值,并没有损害到美元 的国际地位。这场美日的经济战争,以美国完胜而告终!!
美国人玩上瘾了。1998年,同样的手法在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身上又来了一次,这就 是亚洲金融风暴!唯一不同的,这次不需要广场协议了。因为亚洲这些小虎小龙的外汇储备们直接阻击就可以大获全胜!但是,还是没有战胜财大气粗、军事强盛、 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结局大家也看到了,东南亚货币在先升后跌中,经济发展的成果被美国抢掠一空!!
唯一市场硬挺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 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当时索罗斯发动世界舆论(包括香港舆论),大肆攻击香港政府(中国政府)“行政干预市场”,违 反市场经济规则、没有民主自由,要是当时中国屈服于世界的舆论压力而不运用“宏观调控”进行入市干预,那将酿成大祸,又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向当年的日本那 样因破产而跳楼自杀了!
当时的曾荫权后来说过:“决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坐在床头哭了,不是为我自己,而是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了,害 了香港,我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交代。”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美国一再要求他国“新闻自由”、“市场经济”、“民主人权”是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了吧, 知道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正确性和优势所在了吧。
美国停手了吗?没有,因为我过综合势力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威胁到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和“世 界第一”的权威,近来“中国公开支持因儿子丑闻陷入困境的安南,指责美国故意借题发挥进行人生攻击。”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美国心里就不痛快了,就要整人 了,现在强迫人民币升值就是消弱中国的第一步,各位明白了吗?知道为什么中央政府突然狂力打压上海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知道为什么中国股市那么惨了吗?央 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还是4月曾说了一件事情:“有一个40亿美元的外资在上海炒房地产,已经退出中国了这样的外资,不要也罢!”明白了吗?中国股市是一个 弱势股市,很容易被美国财团利用。
中央不可能放松对股市的控制,否则中国经济将会在外资的攻击中崩溃!前段时间,也就是今年的12月初又有 一个240亿美元的外资财团撤离中国上海。现在,大家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优势有所理解了吧,知道了国家出台那么多针对房地产的政策是多么的明智和及时了吧 (文件详文附在后面,有兴趣的可以读读)!
现在各位知道为什么中国要实行国家外汇管制、汇率控制、打压房地产、控制股市、知道为什么中国要 保持巨额外汇储备,为什么最近央行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贷款规定,为什么中国政府一直要求进出口贸易平衡,为什么要扩展东南亚贸易市场和欧盟市场,为什么要 加WTO了。
其实中美之间的经济战争,早就已经开场了,而且来来回回过了几百招了。我们大多数网友还懵懵懂懂的只盯着台海,盯着中亚美军又 多了一个军事基地。要知道经济崩溃的灾难远比一场军事战争的后果更严重。军事战争不外乎两种:即“侵略战争”和“卫国战争”。而军事上的“侵略战争”的最 终目的就是打垮对方的一切(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达到占领对方领土,进行资源掠夺和控制奴役和剥削对方的国民。
这样的事情中国历史上没有少 发生,这里我就不例举事例了。而如今的美国就是以军事上的侵略战争为手段,达到奴役和剥削对方为目的的真实意图(对实力弱小的国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 拉克”就明白了,美国实际上是侵略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以此来满足美国国内巨大的需求量;而对实力强的原苏联(原苏联拥有制对方死地的核力 量),美国就只有发动经济进攻来拖垮他们,苏联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许有的人要说,那是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和当时苏联国内政策导致了原 苏联因经济崩溃而解体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进行军备竞赛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当时的美国经济实力比苏联强,所以,美国胜利了而苏联解体了。现在轮到 我们了,我国现在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没有冷战时期的苏联强大,相同点是我国同样也拥有毁灭美国的核武器,只是数量少了一点而已。那在这一轮中,就要看我国 领导人的智慧了,建立合理的政策来规避风险,保护自己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现在我国已经在这样做了)。
可是,美国也没有闲着,而且,作为 经济进攻的第一步他们已经早早的迈出了,向美国“凯雷财团”这样的世界性投机财团收购中国的“徐州重工”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了,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例 举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控制中国的核心技术,进行世界性的技术垄断,迫使??量。同时乘汇率没有变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币,迫使中国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 以应付大量的货币兑换需求,为拖垮中国经济打下伏笔。这还是明的进入,暗地里的就更无法统计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兑换 人民币的行为与拖垮中国经济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在没有大量美国财团恶意涌入中国用大量美元换取人民币之前,我国的经济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但 是,实际上,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数量远没有我国人民积累的财富数量那么多,因为,任何一种货币,只要能保证本国正常的经济活动就行了,??为印刷货币的成 本是很高的。
举个例子:中国有13亿人口,平均每人的财富拥有量为1万元每人,中国总共有13万亿元财富,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把自 己的全部财富都带在身上,这里就平均一下,平均每个人身上携带1000元现金(携带量为10%,其实这个量已经是很大了),其余的存在银行,也就是说,在 正常情况下的流动现金量(术语为:现金流量)为1千亿元,乘以一定的突变系数,(这里为了便于计算,就理想的取值100%),也就是说在正常的经济活动 下,中国只要发行2千亿人民币就可以满足本国的经济活动了。
而大量的恶意的国外财团的资金涌入中国,表面上是拉动了我国的经济,是国内的消 费量变大,也就是使国内的现金流量的需求变大,这样,我国为了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就会大量印刷和发行人民币来满足这种需求(当年的日本就是这样)。据统 计,目前在国际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有136万亿美元。
其中只要有1%涌入中国进行投机经营,按现在的汇率,我国就要发行10.895584 万亿元人民币(1.36*7.8644=10.695584+0.2 =10.895584万亿元),货币的发行总量已经超过了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量(1万亿美元)的10倍,算把中国的全部外汇储备都拿来也难对付对手,此 时,我国的国有经济就是负9.895584万亿元,不能算上全中国人民的全部财富,因为,国家经济崩溃了,我们手中的财富也就一文不值了。
如 果人民币升值以后,他们再用手头的人民币套取美元,中国国内将会余留大量人民币。那样,国人乃至世界将会对中国失去信心,不再储备和使用甚至抛售手中储备 的人民币,使中国的外贸活动受挫,最终导致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对外导致信誉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就向40年代的通货膨胀那样一盒火柴要卖几百块。如果 我国政府在这次的人民币汇率这件事上决策错误,那么到时中国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就可能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国内的经济形式 来看,客观的将,形式是不容乐观的。按理说,人民币升值了,也就是说钱值钱了,应该是以前1块钱的东西现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买到了;可是现在的国 内形式,除了工资没有涨外其余的都涨了。
新华网报道说:自8月份开始,北京市场食用油价格震荡上扬。进入11月份,米价、面价、菜价及副食 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报道认为,是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导致食用油价格上升。但是,米面跟风而涨,25公斤装的富强粉涨幅达12%以 上,500克大米上涨了6分钱。据了解,在上海、广州、深圳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涨升一遍,并持续一个多月,其中面粉、食用油的最高涨幅分别已达一成和二 成。
农副产品涨价说明了我国经济在发展和提高。同时,以农副产品的涨价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给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 内环境,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农民的数量毕竟占了总人口比例的70%以上嘛。
但是,中国的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决外偶 然。持续7个多月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稳定房价,相反,导致房价的节节攀升。早有经济学家警告说,地产泡沫将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将引发经济危机。然而,这 种声音太微弱,现如今的种种迹象表明,通货膨胀正在步步逼近我们。
对比1996年的东京,1997年的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 房价居高不下的城市,地产泡沫破灭前的迹象已经显现。试图为了一已私利而继续哄抬房价的地方政府,将迎来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因为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在毫 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出的,可能还不被官方承认,但它实实在在已经来临了。这种处在萌芽状态的通货膨胀选择了一个导致经济危机的最好时机——2007年的元旦 和春节前。因此,危害性和破坏性更大。如果有一天方便面也开始涨价时,这场经济危机已无法遏制了。
柴米油盐、水电油汽的轮番涨价和全面涨 价,对中国的富豪阶层的正常生活不构成任何影响,但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将要付出更多的财富以维持和原来一样的生活水准,也就是说,中国的高房价,间接地 是由普通城市居民来买单,日本的国民是花了15年的时间,香港的市民就是花了14年。那么,中国的城市居民要花多少年呢?
应对即将到来的通 货膨胀,国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元的攻击,一年之内升值达5%,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人民币 的升值中逐渐缩小,国际市场的风险已在加剧。而国内市场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涨价,将直接影响消费。最后,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币的发行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就此爆 发。这种危机也可能近在眼前。
人民币目前在国际货币市场的遭遇是中国汇制改革以来没有过的事,我们目前已经知道美元要干什么?但是,还由不 得我们把国际市场的问题解决好,人民币在国内又是这样的尴尬。在不动产涨价的带动下,生活必需品全面涨价,形成了国际与国内两种迥然不同的市场。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这样的市场将走向资本的过度投机。说白了,对内将加剧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对外给资本大鳄可乘之机。
如果更深层次的分析,人民币 似乎是遭遇来自不同方面的围攻,试图将中国30来年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步蚕食。接下来,生活必需品的涨幅将进一步加剧,市民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国内市场进 一步缩小,中国的产能将进一步过剩,最后,必然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经济危机说来就来。
真正要化解这场危机,对目前的经济局势来说,进 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理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体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把房价降下来,让城市居民在房价下降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经济的力量,从而增强对未来 的信心。也许,这是目前最应该做的一件事,尽管已经做了一些表面工作。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高房价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中国社会的破坏更是史无前 例。也许现在还不必过于悲观,一切都应该有转机。谁都知道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问题,就象一辆出现明显故障的高速列车,轰轰隆隆往前飞奔,不知何时将会出轨 或者颠覆。有经济学家预言,2008年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届时,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那么,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呢?
发 改委专家马晓河指出:我国正在由某一方面的过剩向全面过剩演变。由于产能过剩,内需不旺,中国产品被迫出口,又导致了大量的贸易摩擦,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 风险越来越大。马晓河举例说:中国人向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双鞋子,可见鞋的产能过剩多少。11月23日,央行副行长苏宁也表示,中国最终消费占 GDP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到历史最 低水平。而在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同时,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比较起来差别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上面两位,一位是宏观经济 的专家,一位是金融权威,但指出的是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因为内需不旺而导致产能过剩,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风险,中国将有成千上万工业企业面临生存的危 险。
让我们再来看看近几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如果总揽中国经济全局就可以发现,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是投资,二是消 费,三是出口,可以说这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但是,在我国的实践中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这是问题的表象。为什么中国人会“重投资、重出 口、轻消费,”呢?明知消费是生产力,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力,这是一个浅显的经济学常识,但是在宏观经济发展的布局上,连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都不顾及 了?
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一是地方政府重投资,前几年表现的是“开发区”热,后来是“基本建设”热,再后来就是现在的“房地 产”热;二是大中型企业重工业产品出口,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民营企业,只要形成了生产规模,眼光都瞄准了国际市场,大到汽车,家电,小到鞋子,袜子,打火 机,一古脑出口。就 “投资”热而言,高房价圈走了老百姓甚至两代人的财富,还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就“出口”热而言,贸易顺差继续加剧,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 压力越来越大。
有经济学家分析,人民币自汇率改革以来升值了5%,现在的状况是有可能2007年一年就要升值5%,相当于前10多年的升值 总幅度。那么这个后果是什么呢?许多经济学家讳莫如深,我可以大胆的告诉大家,后果就是人民币大量从不同渠道流出境,国际洗黑钱的势力乘机介入,甚至可以 把中国贪官的钱都洗白了。
可以说,在2007年之前,只听说外国人到中国来洗钱,这个局面也将因此而改变,中国人终于到外国去洗钱了。再说 得深入一点,就是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被别人悄悄地“盗走”了,而“盗匪?发改委专家马晓河先生的话头上,看看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产能 过剩的解决之道是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房价。房价不降,中国人对未来的预期必将产生较大的压力而不敢消费,还有一部分成了房奴无钱消 费。马晓河先生说,中国工业品利用率有半数低于50%,所以,为了减少风险,必须扩大内需。而内需如何才能扩大呢?
中国居民的消费率是 38.2%,世界平均消费率是78%—79%
中国居民平均房价收入比是一比十,世界平均房价收入比是一比
两相对照,中国经济 问题的症结就暴露出来,是高得离谱的房价将中国居民的财富搜刮一空,还拿什么去消费呢?所以中国人的消费率创下了历史新低。有专家预测,中国房价每下降一 个点,将为市场一年增加100亿以上的消费,而中国房价从2006年前三季度的综合平均价位上,至少有30%以上的下降空间,也就是说,只要中国房价下降 30%,中国市场一年将增加3000亿的消费总额,中国经济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中国民众也从此能过上好日子。
相反,我国要是领导人的决策事 物就控制不好这个局面,我国的经济将会崩溃,国内将??我国的国力衰弱后,必将遭受外强的军事打击。我们都清楚我们现在身处的国际环境有多恶劣。面对当前 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一定要具备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一是军事战争,二是经济战争。
用战争手段夺取别国别人的财富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常见的。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还能看到。为了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以及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中国一定要建设强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天军 (太空部队)。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谁占领了太空这个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主动权。任何太空非军事化的想法,只能是白日做 梦!
圣人说得好:落后是要挨打的!中国只有具备了彻底摧毁对手的实力,别人才不敢欺负中国。
同时,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 天,由于国际交流和贸易的全球化,一场新的战争----经济战争,已经取代军事战争,成为当今世界一部分人夺取另一部分人财产的主要手段
1997 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就是经济战争的一个例子。落后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受到了重大打击。国际金融炒家以经济手段达到了以往要用战争手段才能达到的目标。
在 少迟一点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中,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和财政司司长任志刚,在中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用大量外汇储备干预了香港的股票市场。中国中央政 府派出了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扶盘行动。经过几个月的较量,香港政府成功击退了国际金融炒家把香港当作 提款机的企图。那次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香港恒指变动1点,期货的买卖就会相差2.3亿港币。
香港金融保卫战虽然过去好多年了,我一直在 想,如果没有强大中国做后盾,会不会发生“八国联军”攻打香港的可能呢?毕竟香港政府干预香港股票市场违反了当今国际主流社会的“规矩”。
中 国航油(新加坡)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损失5亿美元和一位中国国资委职员在伦敦同期投资再次被吃表明中国在金融市场方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就 石油这一项,中国现在每年就要多花几百亿美元。现在是中国需要啥,国际商品市场就涨啥。可以说是“抢你没商量”。
然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对 中国经济的危害并不是最严重的。真正可能对中国经济的造成严重危害是人民币汇率体系和不断高涨的房地产市场
我总觉得有人要以人民币汇率为突 破口,搞垮中国的经济,夺取中国人民的经济成果。从要人民币升值和自由浮动的叫喊声中,我好像闻到了军事战争的火药味。
现在有一个说得比唱 得还好听得说法,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由市场来决定。
难道市场是有鬼决定的吗?由市场来决定,听起来挺公平的,大家都有权。但仔细分析一 下,世界上有哪个市场不是由少数人操中的呢?让人民币汇率由市场来决定,说穿了就是由他们来决定。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不要忘记1997年东 南亚的金融风暴。现在外资的相当一部分是埋下的伏兵。它们就等美国把中国的门撞开(人民币汇价自由浮动),把人民币捧上天,牟取暴利。
总 之,中国一定要建设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强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天军(太空部队)以应对可能军事战争。同时中国一定要建设热 爱国家,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竟争规则的金融“铁军”以应对经济战争。只有这样,中国的安全,人民的财富才会得到保护!

Monday, April 19, 2010

近年来最严厉措施 中国政府重拳出击抑制房价(图) 美国之音

近年来最严厉措施 中国政府重拳出击抑制房价(图) 美国之音



抑制高烧不退的房价,中国国务院日前出台新调控政策,中国媒体称,新政策为近几年来“最严厉的”调控措施。不过,北京房产业内人士则各有不同解读和观察。

国务院4月17号名为“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同时被简称为“新国十条”的文件规定:在房价过高地区,可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第三套以上住房的贷款。通知还说,对于不能提供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者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也将暂时停发购买住房的贷款。

“新国十条”一出台,房屋业内人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非常敏感。北京亦庄楼盘销售点营业员蔡东明说:“今天早上大家都收到这个短信了,但是市场实际情况没有想象那么严重。今天又正好开放了50多处房源,一天之内还是卖出了20多套,小50套。”

北京晚报援引专家的话说,北京的房产交易量将会大幅下降,因为政府最近抑制房价政策接连出台,楼室已明显波动。中国经济网说,北京,上海和深圳炒房客集中地,近期大量抛盘。一名浙江炒房客一次下单,抛售北京北三环地区20套住房,总价高达1点3亿元人民币,房屋均价每平米四万。

另外,新浪网调查显示,67·5%网友说,停发第三套住房贷款会有效抑制房价,30%网友说,近期没有买房计划。

房产业内人士蔡东明认为,国务院的新政策真正落实尚需时日,房市需求不会立即萎缩,短期内反而会被一定程度带动。他说:“因为各个银行还没有下最终的东西,也就是实施细则,比如,买二套房要交50%首付的规定也没有执行,首付款只有40%,银行也是会给签的。至于以后什么时候执行,没有一个明确时间,所以政策效果没那么明显,不是立竿见影。”

报道显示,除了国务院指令性政策外,地方政府近期为抑制房价,施行或者即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因为中央已将部分税收制订权下放地方。东南新闻网日前报道,重庆将试征个人住宅销售税,名为 “特别房产销售税”的新税种实施方案,据说已得到国务院批复,上海将纳入这一试验实施的城市。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中国政治生态特点之一。针对国务院最新十项规定,房产业内人士蔡东明认为,这次好像有来头,但是,最终还是要看实施力度,政府决心面临考验。他说:“这项政策的执行,我觉得是肯定的啦!但是现在银行没有正式下文。不过,有的银行已开始紧啦,首套房首付已要求30%,20%已不给做啦,不论是多大面积的。如果这个政策实施的力度很大的话,会有影响;如果银行从中再找一些漏洞,或者采取其他什么策略,政策就要打折扣;只要执行力度有,肯定会有影响。”

眼下,中国政府抑制房价“重拳出手”,新政策频频;房市观望者多,房价崩盘说甚嚣。尽管如此,接受采访的北京房地产人士普遍认为,不对中国房市“钢性”总需求担心,未来7、8年卖房这一职业很稳定,只望楼价在宏观调控下温和成长,温州炒房团之类的投机得到抑制。

不过,有学者认为,中国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欲望,以及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占有,才是房屋价格失控的源头。

Wednesday, March 31, 2010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牛红头文件PK温家宝的承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牛红头文件PK温家宝的承诺 网易

云南干旱灾情触目惊心,保护环境、低碳生活也成为主流媒体倡导的社会新时尚。很多人都在为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良好舆论氛围欣慰,有人甚至乐观的认为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40%到45%的减排承诺,不需要等到2020年就可以顺利实现。

  然而,2010年3月24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一篇“防城港:红头文件说情 关停钢厂越关越大”文章,让人感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特色”正在低碳减排时代大潮中上演,而这一事件是“最牛红头文件”PK温家宝总理哥本哈根承诺,也是地方利益与国家百姓利益博弈。

  据载,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名称变更前为万鑫钢铁有限公司),四年前就被国家发改委限期关停的违规钢铁企业,然而就是这家彻头彻尾的问题钢铁厂,不仅没有按要求到期关闭,还有大兴土木加剧扩张的趋势。

  在广西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的30家企业中,盛隆公司赫然在列,关停和淘汰的设备为2×450立方米高炉、2×45t转炉,产能共200万吨,占全自治区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目标任务的 43.3%,关闭期限是2009年底以前。

  今年3月,记者看到,在该厂正南侧的小龙门虾苗场,有两处排污口,铁锈色、黏稠状的污水源源涌入沟渠,最终排入十公里外的大海,并且,这家工厂污水经常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恶臭熏人,附近农作物枯萎和鱼虾死亡的事件不断,近2000亩养殖池逐渐被废弃。部分村民在田间劳作沾上污水,轻则皮肤瘙痒,重则溃烂。

  就是这样一家于国不利,于民有害的钢企,按照料常理本应该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然而,该厂所在地防城巷政府,不仅对该厂顶风兴建两座450立方米的高炉视而不见,还发红头文件对其保护和支持。

  据当地媒体报道,2008年11月26日,防城港市市长莫恭明、副市长陈可猛深入盛隆公司调研,要求该公司抓住当前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早日挂上广西强优企业这块牌。2010年3月11日,市长莫恭明再度深入盛隆公司调研,要求争取新项目早日上马,早出效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服务。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防城港政府对国家和当地百姓的利益视而不见,不过是“政绩饥渴”和“想在政治上进步”的小算盘有关。在一些官员的眼里,自己是当地土皇帝,凡事自己说白就是白,自己说黑就是黑。欺上瞒下,阴奉阳违,凡事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以悍卫小圈子利益为准则,只有小圈子利益,没有国家和当地百姓利益。

  如果每个地方政府都象防城港政府一样对待本应关闭的企业,中央制定的减排政策就成了空文,而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上的承诺,也将成为一个国际笑话。

  在这场地方红头文件与温家宝总理哥本哈根承诺的PK中,所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应该站在总理一边,声讨这家不良企业,谴责不作为的地方政府,为了给日理万机的总理分忧,也为了温总理和华夏民族在国际的尊严。

    广西防空港市:“自治区小自治”涂炭一方黎民!

  2007年4月,国务院召开的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生产工作会议要求:2010年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一亿吨,炼钢能力5500万吨的钢铁冶金企业。

  在这次整治中,广西应该淘汰的企业30家,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在“黑名单”中的榜首,是一颗势在必拔的毒瘤。奇怪的几年以来这架企业不但没有被国家整治掉,反而是愈演愈烈,生产规模不断扩建,产能越来越多,燎原之势汹涌澎湃。

  违法违规生产违背国家国策大计更是,遗祸一方百姓的民生安全。一方面置国家的法律法令法规于不顾,一方面置当地数万百姓的生活生机不顾,愈演愈烈愈发嚣张有恃无恐起来。

  究竟是何种背景只是这家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如此猖狂,把国家的勒令视为儿戏,阳奉阴违暗度陈仓,明目张胆就在高悬的“尚方宝剑”之下,屡禁不止的祸害环境,水土,百姓呢?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一名干部表示:盛隆公司项目当时在我们厅都是批不了,属于防城港市环保局越权审批,是无效的!

  事情至此被一语道破:原来是土皇帝暗中相助,为保收益金蝉脱壳借尸还魂接着祸害黎民!原委是广西市空巷市市政部门直接授意防空港市环保局,暗中助势保护撑腰,颇有些个“将在外军命则有所不受”的意思。更有些个:“别开天地自立为王”“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意味。

  将国家的宏观调控对钢铁行业的大计视为一纸空谈,而将自己地方保护主义的“红头文件”凌驾于国策国家大计之上,我行我素对一个严重违法违规危害到了百姓生活,破坏当地秀美自然环境的断子绝孙只顾眼前利益,的毒瘤式企业利用地方政府的权利戒备森严的保护了起来。

  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指标。

  是经济,政治,环保,国计,民生,可持续性发展都要具备的互相制衡的一种发展方向。发展经济若以破坏乃至破损其中任何一项指标来为代价,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危险和隐患,以致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以更大的代价重新恢复和弥补。

  地方经济的发展必要跟上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并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这才是健康的良性的长远的符合大局和大趋势的发展方向,也才能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地方经济良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面对日渐严峻的节能减排,钢铁产能过剩,危害生态环保的形式,防空港市政府居然将应当关停的企业最为重点企业进行扶持。并在在上对中央政府为之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为这种违法违规小钢铁大开方便之门,公然对抗国家的整治措施,我们不能不为防空港市地方政府公然的对抗中央政府飞行径瞠目结舌,同时更为防空港的一方百姓和水土担忧。

  长此以往,以小自治对抗大自治,国之威严和在?国之发展怎能?国之民生怎能保证?

外媒称中国地产催生“鬼城” 城市耸立空无一人

外媒称中国地产催生“鬼城” 城市耸立空无一人

  美国《时代》周刊4月5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题:鬼城

  没有比这个问题更让众多经济学家、投资者和银行家们夜不能寐的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是泡沫吗?

  多年来,中国各地上马大量房地产项目,吸引了私人及公司的购买者。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更多投资者变成投机者,他们买入崭新房屋只有一个目的,等高价时抛出。自美国房地产业崩盘变成全球经济衰退催化剂以来,很多人士担心这一幕在中国重演将是灾难性的。事实上,供给过剩的证据到处都是。在北京,一幢幢商业楼盘空置着。但如果深入中国内地,会有更加怪异的情景让人无法乐观:为数百万居民建造的城市耸立着,却空无一人。

  或许最荒凉的鬼城是内蒙古的康巴什。只用了 5年时间就建成的康巴什,设计初衷是要成为鄂尔多斯对外展示的市中心。鄂尔多斯是个相对富裕的采煤中心,人口有150万。作为可与成吉思汗的“恢弘皇城” 媲美的公共建设工程,康巴什充斥着办公大楼、行政中心、博物馆、剧院和运动场———更不用说在成片土地上建起的中产阶级式的复式公寓和别墅了。然而,唯一的问题是:最初为 100万人居住、生活和娱乐而设计的这个地方却几乎没有人居住。只有几辆汽车驶过多车道公路,白天有些政府办公室开门办公。偶尔出现的行人,看起来就像幻觉,拖着沉重的脚步沿着人行道走着,仿佛恐怖电影中大灾难过后一名孤独的幸存者。

  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时,他们往往会发出砰的巨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仍在努力重新站稳脚跟,北京当局———还有鄂尔多斯市政府———都希望在不戳破的情况下能让房地产泡沫瘪下去。而且,祈祷他们成功的应该不仅仅是中国人。

别老问我赚了多少,加拿大的全国数据都在这里了

别老问我赚了多少,加拿大的全国数据都在这里了 都市论坛

移民到了加拿大,移风易俗之其一是不问别人的钱财和收入,当然别人也不会将他的财产底数说给你听。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熟悉的亲朋和近邻过得如何,你可能知道一些,对身边之外再大些范围的只能是雾里看物,凭着感觉去判断了。究竟加拿大人有多少财富,在经济萧条之时,他们的生活水准如何? 加拿大 Money Sense 杂志最近公布了他们关于"加拿大人财富"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这项研究根据2009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将加拿大人以性别、居住地区、婚姻状态、年龄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类别,定义出贫和富的不同界限。从而让我们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加拿大人的财富和生活水准,也评估一下自己,现时生活在加拿大,是富人还是穷人?

  家庭或是单身

  根据这项研究结果,

  加拿大家庭平均年收入为$91500,单身平均年收入为$37800。

  按照平均年收入分为5类,

  最穷的20% ,单身$13300,家庭$39100;

  往上的20% 是低中收入类,单身$13301-$20900,家庭$39101-$59900;

  再往上20% 为中等收入,单身$20901-$32800, 家庭$59901-$83300;

  再上端的20%为高中等收入水平,单身$32801-$51600, 家庭$83301-$119000;

  最上端的20%为最富类别,个人$51601 以上, 家庭$119001以上。

 男性或是女性

  女性比男性年收入少,平均大约为男性的 2/3。

  按年龄段,

  20-24岁,男性$20100,女性$15900;

  25-34岁,男性$43300,女性$33200;

  35-44岁,男性$58600,女性$38400;

  45-54岁,男性$65000,女性$41200;

  55-64岁,男性$55000,女性$31400;

  65岁以上,男性$36900,女性$27600。

  加拿大男性平均年收入为$47200, 女性平均年收入为$31600。

  从 20岁到退休,45-54岁年龄段的年收入最多,而55-64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年收入差距最大,约为1.75比1。

   居住地因素

  按省份排名,

  阿尔伯塔的单身居民平均年收入最高,为$47300,

  安省排名第二,为$41200,

  纽芬兰最低,只有$26900。

  在安省,最穷的20%单身,平均年收入为$8400,而最富的20%单身,平均年收入为$102200。

  而按照家庭平均年收入比较,

  阿尔伯塔最高,为$110900, 安省排名第二,为$97800。

  在安省,最穷的20%家庭,平均年收入为$30300,而最富的20%家庭,平均年收入为$210600。

  安省最穷和最富的阶层年收入差别在全加拿大为最高,最穷的20%和最富的20%家庭平均年收入大约为1比 7,而最富的20%单身平均年收入是最穷的20%单身平均年收入的12倍。

   个人的财富

  个人的财富除了年收入之外,还包括按照现价计算的个人全部财产,比如储蓄、投资,房屋、汽车、生意、以及公司供给的退休金等,减去各种借债和负债而得到的净剩值。

  根据这项研究结果,如果是单身,你拥有$16501元净资产或者一辆普通型号的新车,你就比40%的加拿大人的净资产多。

  一个家庭拥有$167001净资产或者半个典型的加拿大房子,就可以位居中等水平。

  以净资产来衡量,如果单身拥有$1350或以下、家庭拥有$41400或以下则属于最穷的20%;

  低中水平的20%,单身拥有$1351-$16500,家庭拥有$4140-1670001;

  属于中等水平的20%,单身拥有$16501-$81000,家庭拥有$167001-358600;

  属于高中水平的20%,单身拥有$81001-$270000,家庭拥有$358600-697000;

  最富的20%,单身拥有$270001以上,家庭拥有$697000以上。

  在 2009年上半年,加拿大人的净资产平均值为$385000,由于金融危机,比之前两年缩水了大约10%,但是加拿大人的净资产自2003年以来一直是明显增长的,直到2007年达到了顶峰。虽然金融危机使加拿大人的净资产减少,但是比之2000年的网络经济火爆时期仍然增长了7%。这项研究还表明,加拿大人的净资产是随着年龄累积的,35岁以下,平均净资产额为$25000,到了退休年龄时,平均净资产额达到了$420000。

   普通加拿大家庭的花销

  根据该杂志提供的实例,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年收入$63466, 税后收入$40726的普通加拿大家庭的年花销。花销分为3大类,

  (1)房子,供贷款$5887,管理费$4860,地税$3700,保险费$540,电/气/水费$3420,电话和手机$855,网络$768,房子方面每年花费$20030;

  (2) 车子,保险费$1704,汽油$1620,公交费$2532,高速路收费$100,每年用在车子上面的花费为$5956;

  (3)个人,食品等$4800,理发$500,慈善捐款$150,书籍$348,餐馆/休假/礼品/衣服/家具/干洗/维修等$8800,每年用在个人生活方面的花费为$14598。每年花销总计$40584,年收入减去年花销还剩余$142元。这个实例也表明了位居中等收入水准的加拿大人家庭的现时生活状况。

  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Roger Sauve在文章中提出有趣的建议,你如果想拥有更多财富,首先你要出生为男性,再则,加拿大有各种机会,你要有耐心,财富靠积累,从35岁开始到64岁最高峰,个人财富增长了6.7倍。另外拥有财富多少还与受教育背景、工作勤奋程度等相关。还有一点,出生在富有家庭或者婚嫁到富有家庭或者结识有钱人都会有好处。Roger Sauve还建议,根据这项研究结果,你可以比照一下自己,如果高于平均值你就可以庆贺了,如果低于平均值,你可问问自己为什么? 去找找理由。

Monday, March 15, 2010

华尔街日报: 中国房价什么时候掉下来?

随着调控政策的颁布实施,全民似乎就在等待这个问题的答案。而随着时间进入3月,这份心情更加地焦灼起来。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公布的数字,1-2月,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1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2%,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3.9个百分点。2010年2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涨幅比1月份扩大1.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1月份缩小0.4个百分点。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13.0%,涨幅比1月份扩大1.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3%,涨幅比1月份缩小0.4个百分点。

从数字上看,今年的房价和去年同期相比,有了超过10%的增幅,销售量也比去年同期大不少。但是去年一二月差不多是楼市见底的时期,量价都在谷底。而从环比数据上来看,今年一二月局势是销量下跌,价格微涨。

非官方的数字让人更加焦灼一些。根据焦点网的统计数据,3月1日-3月7日,北京市商品期房成交833套,环比前一周上涨11.51%,现房商品住宅成交218套,环比前一周减少了11.74%。商品房住宅市场结束了从2月以来连续4周持续下跌的局面。三月第一周北京市场上有5个项目开盘,开盘均价21200元/平米,与2月平均水平相比,价格上涨了2367元/平米,涨幅为12.57%。整体成交均价19169元/平米,比之前一周(2月22日-28日)上调了1596元/平米,涨幅为 8.93%。

新的一轮调控似乎并没有能够脱离“越调控越涨”的怪圈。

可能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房价什么时候跌,但作为普通消费者至少可以分析一下推动房价背后的各种变量,从而对于趋势有一个判断。

房价的涨跌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政策,开发商和消费者。

政策层面,基本上两会并没有出台什么实质性的新政策,总体的口径并没有变化。不过从代表们群情激愤的地产提案和总理的表述来看,政策的执行力度应该还会继续从紧。

前几天看了朗咸平对于华尔街全面狙击中国经济的分析,惊出一身白毛汗。深陷困局的中国经济如果2010年不能有效拉动消费,应对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那么泡沫破灭的后果会非常严重。而高房价正是杀死消费的最大凶手。所以高房价已经和大局对立了,房价继续涨,不符合整体利益。

2010年开年,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具体的调控细则,有些甚至比中央的政策还要严格。似乎往年的中央打雷地方不下雨的情形有所改变。可见这次中央的决心比较坚决。

开发商层面,上市房地产企业最近公布的年报都比较漂亮,利润实现了大增长。2009年的盛宴估计开发商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去年进的补且够他们消化一阵子,所以在第一季度肯定不会有资金紧张的局面出现。这样也就没有降价的动力。

另外,从博弈的角度,越涨越有人买,越跌越没人买。所以降价是最不管用也是他们最不愿意用的策略,不到生死关头不会拿出来用。一二月价涨量跌就很明显是供购双方的对峙。随着开春传统销售季节的开始,开发商们很可能会利用这个时机再狠狠地拉一把。拉得上去就挣到了,拉不上去也给未来降价留下了充裕的空间。供方通过涨价和惜售强化升值预期,争取不坚定的消费者。而一个不坚定的消费者就可能用行动带动另外十个。同时,政策收紧,银行贷款从严等等释放的信号强化了消费者的观望态度。

拔河其实对消费者有利。由于房地产贷款从紧,开发商融资渠道变窄,成本变高,对于现金流的需求会更大,实现销售的压力也会日渐增加。如果政府加大保障房供应的承诺能够进一步落实,清查囤地工作有实质性的动作督促扩大供应,那么对峙的局面很可能在五六月份被打破。

从消费者层面上看,群众历来都是一般散沙,所以呼吁大家不买房什么的基本上都是很天真的想法。不过资本都是逐利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之所以楼市这么高还有人涌入,是因为中国缺乏投资楼市的血的教训。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房子是稳赚不赔的买卖。逐利动机其实才是旺盛需求背后的真相,而不是什么刚需。

随着调控政策的颁布实施,全民似乎就在等待这个问题的答案。而随着时间进入3月,这份心情更加地焦灼起来。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公布的数字,1-2月,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1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2%,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3.9个百分点。2010年2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涨幅比1月份扩大1.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1月份缩小0.4个百分点。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13.0%,涨幅比1月份扩大1.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3%,涨幅比1月份缩小0.4个百分点。

从数字上看,今年的房价和去年同期相比,有了超过10%的增幅,销售量也比去年同期大不少。但是去年一二月差不多是楼市见底的时期,量价都在谷底。而从环比数据上来看,今年一二月局势是销量下跌,价格微涨。

非官方的数字让人更加焦灼一些。根据焦点网的统计数据,3月1日-3月7日,北京市商品期房成交833套,环比前一周上涨11.51%,现房商品住宅成交218套,环比前一周减少了11.74%。商品房住宅市场结束了从2月以来连续4周持续下跌的局面。三月第一周北京市场上有5个项目开盘,开盘均价21200元/平米,与2月平均水平相比,价格上涨了2367元/平米,涨幅为12.57%。整体成交均价19169元/平米,比之前一周(2月22日-28日)上调了1596元/平米,涨幅为 8.93%。

新的一轮调控似乎并没有能够脱离“越调控越涨”的怪圈。

可能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房价什么时候跌,但作为普通消费者至少可以分析一下推动房价背后的各种变量,从而对于趋势有一个判断。

房价的涨跌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政策,开发商和消费者。

政策层面,基本上两会并没有出台什么实质性的新政策,总体的口径并没有变化。不过从代表们群情激愤的地产提案和总理的表述来看,政策的执行力度应该还会继续从紧。

前几天看了朗咸平对于华尔街全面狙击中国经济的分析,惊出一身白毛汗。深陷困局的中国经济如果2010年不能有效拉动消费,应对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那么泡沫破灭的后果会非常严重。而高房价正是杀死消费的最大凶手。所以高房价已经和大局对立了,房价继续涨,不符合整体利益。

2010年开年,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具体的调控细则,有些甚至比中央的政策还要严格。似乎往年的中央打雷地方不下雨的情形有所改变。可见这次中央的决心比较坚决。

开发商层面,上市房地产企业最近公布的年报都比较漂亮,利润实现了大增长。2009年的盛宴估计开发商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去年进的补且够他们消化一阵子,所以在第一季度肯定不会有资金紧张的局面出现。这样也就没有降价的动力。

另外,从博弈的角度,越涨越有人买,越跌越没人买。所以降价是最不管用也是他们最不愿意用的策略,不到生死关头不会拿出来用。一二月价涨量跌就很明显是供购双方的对峙。随着开春传统销售季节的开始,开发商们很可能会利用这个时机再狠狠地拉一把。拉得上去就挣到了,拉不上去也给未来降价留下了充裕的空间。供方通过涨价和惜售强化升值预期,争取不坚定的消费者。而一个不坚定的消费者就可能用行动带动另外十个。同时,政策收紧,银行贷款从严等等释放的信号强化了消费者的观望态度。

拔河其实对消费者有利。由于房地产贷款从紧,开发商融资渠道变窄,成本变高,对于现金流的需求会更大,实现销售的压力也会日渐增加。如果政府加大保障房供应的承诺能够进一步落实,清查囤地工作有实质性的动作督促扩大供应,那么对峙的局面很可能在五六月份被打破。

从消费者层面上看,群众历来都是一般散沙,所以呼吁大家不买房什么的基本上都是很天真的想法。不过资本都是逐利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之所以楼市这么高还有人涌入,是因为中国缺乏投资楼市的血的教训。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房子是稳赚不赔的买卖。逐利动机其实才是旺盛需求背后的真相,而不是什么刚需。

Friday, March 12, 2010

代表委员大胆破解蜗居路径 地产界集体封口

“房价”一词成为2010年两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不仅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也是媒体提问最多的问题。记者与代表、委员一起,从征收物业税、建设保障性住房、改革土地出让制度等层面寻求破解“蜗居”路径。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今年将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

  物业税何时征?

  在国务院向人大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草案中,虽然此前热议的物业税相关表述并未列入其中,但这依然没有影响到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热情,尤其成为全国政协经济组辩论的核心话题之一,甚至被几位委员比喻为“达摩克利斯之剑”。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

  “物业税推出时机已到”

  虽然物业税推出时机已经到了,但是不能简单地把物业税当作抑制房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一个机制,让业主和地方政府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让地方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促进地方公共服务的改革。

  物业税开征对抑制房价有一定帮助,但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物业税上,必须要改革推动高房价背后的制度弊病,而不仅仅是政策调控,从根本上为高房价解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物业税的主要目的不是抵制房价,它的主要目的是地方政府和居民的良性互动,是为了让地方政府有更多资金提高公共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给政府带来稳定的不动产税收”

  中国开征物业税既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稳定的不动产税收,还可抑制房地产投机,至少不会出现房价飙升的局面。目前是推行物业税改革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这一改革,首先能抑制日益严重的房地产投资和投机行为,同时将“流转领域”的收费变为“保有领域”的税收即,由过去卖地的一次性收入转变为保有的长期性收入,是一举两得的改革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税负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在供需关系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所有增加的税负最终都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房价并不会降低,炒房也不会得到遏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兆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穆麒茹:

  “单靠物业税不起作用”

  物业税的出台要慎重,目前房价高是事实,单靠物业税不起作用,关键是政府要多建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如何建?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因此,保障性住房问题也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们的讨论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克崮:

  “政府要低税免税供地供房”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建立规范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蜗居”就是要保障大众最低的基本需求,即第一套住房必须保障。政府不应当从老百姓最基本的住房拿钱,开发商也不能从中拿钱,政府要低价征地,低税免税供地供房,以国企参与为主,保持基本的常规性利润率即可。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

  “实行批租制和年租制相结合”

  可以考虑借鉴香港土地管理制度,结合大陆的实际情况,实行批租制和年租制相结合的混合体制,降低首次拍卖的费用,同时按年征收。根据房地产租金市值评估值乘以固定租率确定年租金。这样,地方财政收入既可以持续,又能减低当前的地价。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香港建立土地基金制度,即将土地批租的收入一部分归当届政府使用,留下一部分给未来的政府使用。

  土地出让怎么改?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

  “土地出让给房子售价最低者”

  政府可以将土地供应分为三类,分别向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高档住房需求者供应,建设廉租房、公租房、普通商品房和高档商品房。此外,政府可以不把土地出让给出价最高者,而是给将来房子售价最低者,并有专门机构来检查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德力西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

  “一价定生死改为多点定胜负”

  现行的城市土地出让制度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但以出价最高确定中标人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导致高地价产生。要把一价定生死改为多点定胜负。建立土地招标综合评标体系,同时提前公布,做到公开透明,使房地产开发商心中有数,避免抢地行为出现。

  记者观察

  集体封口的地产界

  本次两会,房价再度成为了“庙堂之上、江湖之远”的全民话题。

  从 2月27日下午,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坦言“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后,很多代表、委员也纷纷畅谈自己的经历。3月7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自己不仅看过《蜗居》,还在干部会议上推荐给所有干部看。著名演员陈道明也主动向记者们表示自己也有“蜗居”时代。

  在经济界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党组书记陆启洲为电力行业“喊冤”,“外界现在有些妖魔化我们电力行业,说我们是垄断行业、工资高,这其实是误解。”

  正当陆启洲准备进一步“申冤”的时候,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兆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穆麒茹插了一句,“你们电力行业只是被妖魔化,我们房地产行业都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顿时引发了全场的笑声。

  但是本次两会,来自地产界的代表声音很弱,几乎集体封口。来自广东的崔真基代表对记者说:“现在老潘(潘石屹)都不怎么说了,我对此也不想说,几个月后再看看吧。”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委员说:“地产界贡献了将近一半税收,没有哪一个国家做了这么多经济贡献的人只有如此的经济地位,算了,如今我们只有卧薪尝胆让大家先富起来。”

中国社会竟是如此:房价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中国房地产业中的道道坎坎实在多,人们很容易将表象当真相。将表象当真相,有人就会偷着乐!

  两会期间,有代表说,房价高的实质是地价高 ,需要将地价降下来。这种说法获得代表们一片掌声!

  人们普遍认为,土地是国家的,国家只要将地价降下来,房子就不贵了。事实是这样吗?人们哪,你们太不明真相了!

  当然,我以前也曾经这样认为过。但“认为”只是种感觉,感觉不能作为依据,我必须找事实做佐证,为了找到佐证,在2006年底,我根据在权威的 “上海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网”上登载的2003年到2006年9月的《上海市有偿使用地块汇总表》和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网公布的《上海市城镇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向社会公布情况汇总表》,按照每一个土地出让合同号,将每一个出让地块的地点、地块面积、有偿使用方式(分挂牌出让、协议出让、项目招标出让、公开招标出让等)、土地用途(分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商品住宅用地、城镇单一住宅用地)、实收土地出让金等逐一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令我自己大吃一惊的结论:在房价高涨的2004年和2005年,政府部门收的土地出让金低得惊人!同时我也发现了为什么土地出让金会这么低的秘密、土地出让制度的弊端根源在哪里——我毕竟搞了十年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九十年代初就持有上海市审计局颁发的建筑工程审计岗位证书、安装工程审计岗位证书。

  本着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良知,我写了3.5万字的《弊病丛生的现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解剖上海土地麻雀》,将发现的问题图表化,并将分析的步骤一一列出。此文在高层内参《香港传真》上全文刊登。

  2007年4月初,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打电话给我,说他们接到举报,要来上海调查有关陆家嘴中央公寓楼盘买卖方面的问题,柴静听人介绍说我对上海房地产问题有颇多分析,就希望我能接受采访,主要让谈我对土地出让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的看法。我就在浦东东方路向城路上的一家宾馆接受了央视的采访。柴静提问,我回答。录制完毕,告诉我将在4月21日的晚上央视一套《新闻调查》时段播放。到了4月21日早晨,《新闻调查》栏目的小伙子仲伟宁打电话给我,说有关我的镜头全部删了,领导通不过。他一个劲地向我道歉,而我一个劲地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你们知道了一些真相也就可以了。”仲伟宁在电话中问: “王老师,你的心态怎么那么好?”我回答“我根本就没有指望过能播出!”

  无独有偶,《经济观察报》主编仲伟志看了此文后,让我分成几篇,《经济观察报》准备分期刊登,我分成了六篇,寄给了《经济观察报》,仲伟志说改得很好。但是我很快又接到他的电邮,说是不方便登载了。

  完整的《弊病丛生的现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解剖上海土地麻雀》一文,应该将土地价并不决定房价高低、相反,是房价拖涨了地价的真相梳理清楚了,可是,这是一篇用大量表格说明问题的文章——我分析的依据《上海市有偿使用地块汇总表》、《上海市城镇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向社会公布情况汇总表》就是由几千个土地出让项目组成的表格,经过我的整理,这些表格“活”了,能说话了,能说明问题了!但我不可能在博客上发表这样的表格,所以,认真的读者要信服我分析的结果,还真需要看我的全文。不过,既然条件不允许我发表表格,我就在此简单叙述一下。相信还是能达到澄清事实的目的。

  (一)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是出乎想象的低;在土地一级市场上,土地价格是出乎想象的低。

  在用人民币计取土地出让金的统计数字中,2003年,上海出让土地面积6102万平方米,政府实收土地出让金91.75亿,出让每平方米土地政府收取不过 150.4元,2004年,出让6573.2万平方米,政府实收出让金140亿,平均出让金价213元,2005年,出让5941.3万平方米,实收出让金100.4亿,平均出让金单价169元,2006年1~9月,出让面积3637.2万平方米,实收出让金50.1亿,平均出让金单价137.9元。(此处统计的出让土地面积数字比《上海统计年鉴》公布的少2%,因为我将缺乏对应的土地出让金数额的出让面积项都剔除了)

  在土地一级市场上(即政府直接收取土地出让金的市场上),由于土地出让的方式分挂牌出让、协议出让、项目招标出让、公开招标出让等,每种出让方式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都是不一样的。其中,“挂牌出让”收取的土地出让金最高,公开招标、项目招标和协议出让收取的土地出让金都很低,工业用地又比住宅用地收取的出让金低出许多。按“平均价”计,2005年“挂牌出让土地价”是3644元/m2,“协议出让土地价”是1542元/m2,“公开招标出让土地价”1363元/m2,“项目招标出让土地价”740元/m2,“邀请招标出让土地价”647元,没有前缀的“招标出让土地价”是1625元/m2,另外还有“公开招标”的特例,譬如土地出让合同 “沪房地普字(2005)040号”,是普陀区的金光北块一期配套房,土地价每平方米324元,楼面价218元。再譬如在浦江镇的六块世博会动迁基地,土地面积共67.73万平方米,土地等级为六级,土地出让合同是 “沪闵房地(2005)230、231、242、243、247、248号”,笔者在《上海市有偿使用地块一览表中》查到在这六块土地上,政府实收土地出让金总价是568.97万元人民币,再根据政府实收土地出让金是土地总价的30%的规定,计算出土地总价(也就是得地者付出的总价)是1896万,这样,每平方米的土地单价是1896/67.7=28元/m2,由于这六个地块容积率都为1,土地单价28元也就等于楼面单价28元。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单价则是568.97/67.7=8.4元/m2。这样的土地价和土地出让金价,能说高么?低到不可想象呵!

  2004年,地处黄金地段的老西门和豫园的“城镇单一住宅用地”的“协议出让”楼面价只有每平方米112.5元、67.7元,土地单价 274.5元、 161.1元,出让土地面积分别是9.4万平方米和14.9万平方米(合同号:黄房地【2004】57号、64号,土地单价根据政府实收出让金单价是土地单价的30%计算,政府实收出让金是773.7万和721.8万元),这样便宜的土地价,不知道这些位于中心区中的核心区的拆迁户的拆迁补贴是多少?在这 23.33万平方米 “城镇单一住宅用地”上造的房子,又会以什么价格卖出去?

  为了招商引资,上海的工业地价是很便宜的——到2006年上半年,上海八级、九级地段的工业用地协议出让单价有的还不到90元(楼面价),普遍是133元(楼面价)、175元(楼面价),最多200元(楼面价)

  (二)人们所说的“地价高”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于“地价高”的问题,我们必须将最后得地造房子的房地产商和最初从政府手中转让到土地的房地产商分开,能从政府手中用很便宜的价钱转让到土地的,往往不是最终造房子的。我有个朋友属于“最后造房子”的房地产商,他告诉我,他造房子用的地,都是转卖过三、四次了;有的房地产商造房用地,是经转卖了五、六次,地价对于他们,当然是太贵了。我这个朋友还说,他不会做直接从政府手中得地的梦。即使土地转卖了三、四次,他还是有赚的。

  房价涨带动了地价涨是假象,从2006年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传来的数据这样显示:与飞涨的房价相比,地价上涨是不足道的。2003年5 月,与南京路永安公司只隔一条马路的九江路福建中路6713平方米商业用地出让,每平方米楼面价6252元人民币;2005年9月,与大世界只隔二条马路的金陵东路西藏路3998平方米商业用地出让,每平方米楼面价6631元人民币,两年多时间内,上海最繁华商业地段的商业地价就只上涨了6%!而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住宅房价上涨了多少?当然地价的确在涨,那主要是“挂牌出让”的土地价在涨。但挂牌出让的土地仅占2004年、2005年上海市政府对房地产业土地供应面积的5%、11%!因此,起码2006年的房价上涨是没有理由从“土地上涨”中找借口的!

  由于地价对于房产开发的影响是滞后的,2006年前后还在使用前几年置下的低价地的房地产商,他们喊“地价涨”,是为进一步涨房价找借口。

  不明真相的人说“地价上涨影响房价”,其实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总是先涨房价,再涨地价的。没看到还未等土地“升值”,房价就上蹿得老高了!

  这两年的土地价我是没有作统计分析,因为从2003年到2006年我做了这么详细的计算,有关方面就是不理你,我也不劳神了,反正已有的计算足够能说明问题了。

  大家今天知道了政府供应的土地非但不贵而且还是“超低价”,然而土地一级市场的“超低价”并非是为市民“超低”的,土地一级市场的“超低价”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房地产商中的“凤毛麟角”将从一级市场得来土地能炒卖出个好价钱,同时又能使土地转让市场四茬五茬的接盘者多少也有点钱赚。至于买房者,注定是被宰的。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一级市场上的土地有什么理由这么便宜?

  (三)土地出让金分“桌面上的”和“桌面下的”两部分

  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是照搬香港的。在香港,这个制度为港英政府的财政收入服务,谁出价高谁得地,土地出让金就是一次收取整个出让期限内各个年度地租的贴现值总和。在内地,这个制度主要为相关利益者服务,这个制度的核心不在于收取出让金本身,而在于要收取“出让土地使有权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因此,土地出让金分为“桌面上的”和“桌面下的”两部分。

  在我们这里,土地出让如同其他国有资产出让一样,买卖双方都在算两笔账。一笔账是土地(国有资产)本身值多少钱,一笔账是要得到这块土地(这笔国有资产)的使用权需要付多少“交易费用”。即账面价格(有没有低估暂且不管)和交易价格。这两部分价格合计就构成国有土地或国有资产出让的全部价格。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这两笔账是一会事,土地所值(资产所值)就等于为了得这块土地(这笔资产)所需要支付的,而我们这里,一笔生意就必须算两笔账。因为两笔账的“落入口袋”不一样。在香港,全部土地出让金归香港政府,在我们这里,是“桌面上的”出让金归政府财政,“桌面下的”归谁则除了“案发”,只有天晓得。

  在香港,政府掌握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但谁来承让土地使用权,由市场来说话,由“出价”来说话,出价高者得地,天经地义。在内地,政府不但掌握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权利,还掌握“由谁来受让土地使用权”的决定权。这两个权利哪个大?当然后一个大!那怎样得到后一个权利?一靠“关系”,二才是“金钱”。因为中国凡能在生意场上称得上“关系”的,这“关系”的价值往往远不够用金钱来衡量!

  话说回来,“关系”是比金钱金贵,但金钱也能换来“关系”。所以,才有“桌面下”的交易。

  因为存在桌面下的交易,桌面上的交易价格才“看起来很便宜”。“少收土地出让金”少收的是进入财政的部分,少收的是“桌面上”的部分,另有“桌面下”的部分、进入“关系”口袋的部分是不见阳光的。那得地者会“亏”吗?才不会。需要得地的商人非常精确地掌握着与政府打交道的得失分寸:本来得一块地应该花消 1000万元,其中30%是缴纳土地出让金,70%是支付开发成本;经过“操作”,“桌面上”交200万土地出让金,“桌面上”交467万开发成本,“桌面下”的“交易费用”233万,房地产商总计化900万就得到了土地,整整省去10%的得地费用,还落得皆大欢喜。而官方宣布的中标价是667万:30% 的土地出让金是200万,70%的开发成本是467万,全都上缴政府有关部门,真是天衣无缝。若问为什么是这个中标价?你管得着吗!

  那些栽在“土地”上的官员,不就是这么“栽”的吗?我承认我没有证据,官方没有具体公布过“栽倒”的官员“栽”的过程,然而我是根据数据在怀疑,由怀疑导出我这样的推理。

  (四)政府官员和房地产商怎样分好处的?

  政府从“土地使用权利出让”中得到了土地出让金,但更重要的是官员个人来自得到了得地者——主要是房地产商支付的不进入财政的 “得地权利交易费”,这两项就是内地政府和政府官员在“土地使用权利出让”中的全部所得。房地产商也有所得,他实际交付的土地费用比应该交付的要少,这也是房地产商的一种所得,但这决不是房地产商从现有土地制度中的主要得益之处,房地产商的主要得益之处是:有转让、抵押、出租土地使用权的权利,即有着炒卖土地包括炒卖土地上附着物——房产的权利。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给了土地转让以限制,限制条件是“属于房屋建设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但是,法律条文是敌不过房地产商的智慧的,现在有几个房地产商是在转让房产地产的?他们是“转让房地产公司”!房地产公司大多是项目工程公司,转让了公司就等于转让了项目工程;转让房产地产等具体工程还要交土地增值税,转让公司连土地增值税都免去了——全部归地方政府所得的、房地产业缴纳比例达70%的土地增值税,偏偏是地方政府最不肯积极收取的税收!1999年到2005年,全国的地方税务局总共只收到 298.4亿土地增值税,并且47%是2005年这一年缴纳的!而298.4亿土地增值税只占同期地方税收40769.4亿的0.7%(见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政务公开→税收统计),298.4亿中属于房地产业支付的大约还只有200亿。

  2006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第483号令修改土地使用税率,这个修改让外资企业用地税率与内资企业用地税率得到了统一,但由于房地产业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不过占整个土地使用税的4%,即使修改后城镇土地使用税率比原先提高两倍,城镇土地使用税提高部分的承担主体95%以上仍是非房地产企业。

  政府之所以不忍收房地产业的税费、政府之所以给房地产商炒卖土地炒卖房产的权利,在于最初几代房地产商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政府官员利益与房地产商的利益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在上海的土地出让中,还有一种让房地产商“靠政策得地”的说法。这是怎么操作的呢?出让土地面积分为“项目建设用地面积”和“代征地面积”。所谓代征地,是不属于项目建设用地的附带征地,是应政府需要而“代征”,其用途多属于“公共用地”。本来,土地出让总价是按项目建设用地面积计算的,开发商需要的只是项目建设用地;但你要得到建设用地,就要在代征地上承担土地开发费用,开发后的土地仍归政府。所谓“靠政策得地”,就是你得答应为政府免费开发一块土地,政府才会根据这个政策给你需要的一块土地。而房地产商开发“代征地”则是盼望“行得春风有夏雨”,盼望政府的回报能超过房地产商在代征地上付出的“开发费用”。

  这也能称为市场?很难。

  但我们因此理解了政府不愿多收房地产商税费的经济学意义——本来就不是市场交易,怎么能要求这个交易按市场规律办事?

  不是市场交易,房价地价上涨的借口就被釜底抽薪。

  (五)是中国法律在支持中国房价的暴涨

  国务院第55号令第四条赋予“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其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的权利,《物权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这样制订:“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这就颠覆了罗马法系中使用权者不得有处分权的规定。处分权是所有权四项基本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核心,处分权包括了转让、出租、抵押、赠与、继承、销售、封存、丢弃等权利。国务院第55号令和物权法第一百四十三条使我国的土地使用权受让者具备了处分权,使用权就成了事实上的“有期限的所有权”。我国的土地出让制度就成了允许和鼓励土地炒卖、允许和鼓励不动产炒卖的制度——“炒卖”皆因“处分权”而来——如果没有转租权、转让权、抵押权等“处分权”,土地就不可能通过土地使用权利的交易而增值,土地使用权也就不过是实物意义上的对土地的“使用”而已。

  使用权人兼拥有处分权,这在西方法律制度中几乎是没有先例的。公元六世纪制定的《法学总论》即罗马私法第五篇中明确规定:“使用权人不能把使用权出卖、出租或无偿让与他人”;《法国民法典》第631条规定:“使用权人不得出租或出让其权利于他人。”;《德国民法典》第1080条条文是:“用益权不得转让。”“用益权既不得抵押,也不得用作担保或者再设定用益权。”用益权是所有权的组成部分,是比使用权内容更广的一种权利,用益权不得转让抵押,使用权更谈不上转让抵押了。

  为什么呢?因为“转让、出租、抵押”这些“处分权”才构成了所有权中的核心权利。当所有权者把使用权出让后,使用权者行使“转让、出租、抵押” 权利势必会削弱所有权者的权益!试想,如果是你的房子出租给别人后被别人转租出去、你的房子出租给别人后被别人抵押了,你作为所有者,你的利益不是被削弱、被侵犯了吗?所以,民法法系都明文禁止对“使用权”这个权利的出租、抵押、转让。普通法法系的英国法律允许不动产承租人对不动产的转租转让,但大多数不动产所有者却通过立契约的形式禁止承租人转租转让,即不让出租权、抵押权、转让权来削弱自己的所有权。

  然而,西方法律制度中对使用权人的权限限制,到了我们这里是反其道而行之。使用权=有期限的所有权,就是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实质。并且这种有期限的所有权在我国还被提前兑现——我国规定房地产企业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就能动用转让权,国外的惯例是土地承租人在完成全部建筑物以前,不得转让土地使用权——因为房产和地产不能分割交易。

  所以,我国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就是由土地使用者动用“处分权”来“处分”使用权的制度,是让“使用权”为“处分权”服务的制度。而我国房价的暴涨,就是因为土地使用权被土地使用者“处分”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恶果。

  自从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的特大城市上海移植了香港土地制度中的核心部分——批租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准许转让、抵押、转租土地使用权开始,中国的城市就都步入了高房价、高地价的陷阱——土地炒卖就是由于土地的使用权者具有了对土地使用权的出租权、抵押权、转让权所致,而在市场经济的鼻祖西方国家,公有土地国家不准这么做,私人土地业主一般不会同意这么做。也因此,这些国家“市场化”了几百年,老百姓的住宅用地价并没有因为“市场化”而“化”上去。

  必须指出,当十九世纪精于法律的港英政府制订了把出租权、抵押权、转让权全都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港英政府的殖民心态就曝露无遗——正是因为他们出让的土地本来就是中国“出借”给他们的,他们不会对真正的土地主人负责,在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前提下,让使用权人能同时具有对使用权的出租、抵押、转让等“处分权利”,这正是港英当局用法律形式对炒卖地产者提供的“炒卖权”保障——所以香港的房价地价都很高呀!

  这个制度移植到我们这里,自然也导致了我们这里的房价飙升。于是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移植这个制度是为了什么?就为了侵害土地所有权人——全体人民的利益?就是为了方便一部分房地产商炒卖土地炒卖房屋?逻辑很难解释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