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7, 2008

北京挺住了金融危机影响 中美金融患难与共?

“中国通过严格控制资本流通,使自己的金融市场部分隔离于世界之外。但中国早已融入世界市场,国际金融风波也必然冲击中国股市和经济。”这是新苏黎世报对中国当前金融形势的概括分析。该报接着分析了中国潜在的金融问题:

"在中国,贸易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利息低廉的金钱,这些金钱推动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形成泡沫,使银行业务大幅扩张。中国股市已开始纠偏,而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坚守在与平均收入相比使人头晕目眩的高价位水平上。无数不断新建成的住宅作为金钱保值的形式,闲置在那里。在经济高度兴旺的年代,银行总是宣称有问题贷款的比例越来越小,但在经济降温时,一些令人不快的真相也许才会浮出水面。

尽管如此,中国的市场状况与美国和欧洲根本不同。中国不是缺少调控,而是调控太多。国家仍然主宰一切,它提高了银行按规定必须拥有的自有资本总量,直接规定了银行最大结算总额。给予购房贷款时,规定接受贷款的人必须自己拥有30%至50%的资金。


中美两国在经济上早已互为依存
中国的有价证券市场还相对狭小,处于低水平。一周前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企业家和政府部门代表一致认为,中国必须继续开放金融市场。据说中国想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所以失业的美国高水平银行人才在北京很受欢迎。"

柏林日报也关注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该报注意到,中国对美国施加压力,最终促成了美国政府救市:

"长期以来,美国的一大部分财政赤字靠中国提供的贷款来弥补。迄今为止,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做法。通过向美国出口,中国的外汇储备如山峰一样不断增高。挣来的钱再借给美国,美国就可以买更多的中国产品。这种特别的商品和金融循环永动机使美国产生了对中国贷款的依赖性。但这是一种相互依赖:中国要想在经济上不受严重损失,就不能放弃自己的美元储备。

中国很高兴能对强大的美国施加压力,但金融危机也足以使中国担忧。到现在为止,北京用于投资国外的外汇储备挺住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几乎没有参与投机金融项目,中国的银行也没有受到华尔街大崩盘的波及。

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根本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主要建筑在出口之上,它的很大一部分有赖于西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金融危机恰恰扼杀了这种欲望。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师罗迟上周在北京说,中国必须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他建议中国应更多面向本国的消费者。"

No comments: